(
课件网) 与妻书 大凡真能爱国家、爱民族,真能为国家民族作出一点牺牲,而不是专门讲大话唱高调的人,与家庭骨肉之间,亦必有真感情、真爱心,我不相信刻薄寡恩的人,能够有对国家民族的真正责任感。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 1840年鸦片战争———1911年辛亥革命,随着帝国主义列强的枪炮轰开中国的大门,中国从此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为拯救人民于水火之中,二十世纪初,康有为,梁启超,“戊戌六君子”,秋瑾,黄兴,孙中山等大批革命志士前赴后继,抛头颅,洒热血,谱写了一曲曲动人的悲歌…… 林觉民, 近代民主革命者,字意洞, 号抖飞,福建人。 (1886-1911) 解题及作者简介: 中国民主主义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先生所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运动,从1905年创立兴中会开始直到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辛亥革命)的胜利,其间先后发动了十多次武装起义,1911年4月27日(农历3月29日)的广州起义是一场战斗最激烈、对社会震动最大的一次起义,后因起义死难的烈士都埋在广州城外的黄花冈,故又名之曰“黄花冈起义”。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 孙中山 《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事略序》 “是役也,碧血横飞,浩气四塞,草木为之含悲,风云因而变色” “斯役之价值,直可惊天地,泣鬼神,与武昌革命之役并寿。” 国内求学———接受新思想 (“中国非革命无以自强”) 日本留学———参加同盟会 (“中国危殆至此,男儿死就死了,何必效新亭对泣,凡是有血气的男子,怎么能坐视第二次亡国的惨状呢?”) 24岁——— 参加广州起义 25岁——— 黄花岗之役 七十二烈士之一 (“革命前仆后继,决无退却之说!不可失信于海外侨胞和国内同胞。”) (“只有革除暴政,建立共和,才能使国家富强,则吾死瞑目矣!”) 有人以保存国家元气劝两广总督张鸣岐对林觉民刀下留情,张鸣岐说:"此人面貌如玉,心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也称得上奇男子……这样的人才留给革命党,为虎添翼,这还了得!"临刑谈笑自若,引颈就义,年仅25岁。 本文作者林觉民是黄花冈有名的七十二烈士之一,这封信就是林觉民在起义前三天(4月24日即农历3月26日夜四更)写给妻子陈意映的一封绝笔信。在这封绝笔信中,作者诚挚地表达了对革命势力、事业的热诚和对妻子的至爱,同时也深刻地阐明了个人的爱情和幸福同革命事业、全体人民的幸福紧密相联,有主有从的辩证关系;表白了他作为一名坚定的民主主义革命志士的革命人生观;体现了作者舍身为人民的崇高精神。 林觉民一家 故居 冰心在福州的住所,原系辛亥革命志士林觉民故居, 后由冰心祖父租来居住,童年的冰心曾在此住过两年。 看翻译,了解课文大体内容 一、整体感知 要求:①听准读音 ②听准节奏 ③听出感情 正字音 称心快意 几家能彀 必不能禁 使之肖我 依依旁汝也 念六夜四鼓 chèn gòu,同“够” jīn xiào bàng,通“傍” niàn,通“廿” 二、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汝泣告我: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卒不忍独善其身: 汝幸而偶我: 瓜分之日可以死: 一、解释词语: 竟书 率性 晤 模拟 独善其身 太上忘情 司马青衫 疏通文句 一、解释词语: 竟书: 晤: 率性: 模拟: 独善其身: 太上忘情: 司马青衫: 写完 Wù 相遇,见面 索性,干脆 想象,揣摩 致力于自己的道德操守。指只顾自己好 修养最高的人,忘了喜怒哀乐之情。 “江州司马青衫湿”(琵琶行),诗中写自己受乐曲感染,联想到自己的不幸遭遇,十分感伤,泪水打湿青衫。这里作者表达对“天下人”不幸遭遇的同情。 二、词类活用: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汝泣告我: 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 卒不忍独善其身: 汝幸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