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5524780

中职语文高教版基础模块下册第四单元第15课画里阴晴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39次 大小:3993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中职,语文,高教,基础,模块,下册
  • cover
课题 画里阴晴 教学目标 1.接受艺术信息,感受艺术之美。2.学习借鉴作者的艺术观点———既要继承传统,又要借鉴外国文化。 教材分析 重点:1.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艺术贵在创新。2.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行文结构;了解作者如何自然地引入话题,最后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3.把握文章中运用的比喻、引用、衬托等修辞手法。 难点:1.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它的创新思想的。2.将创新理念迁移至学习生活中来。 教具: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画作导入出示中西方画作(《蒙娜丽莎》、吴冠中的《舞》)同学们区分感受中西方画风。出示画作,目的有二:吸引学生很快进入课文意境;感受中西方截然的画风,为理解本文观点作直观导入。导入:今天我们来学习《画里阴晴》,来共同聆听著名画家吴冠中对绘画创作的真切感受。课文理论性较强,通过欣赏flash作品可以更直观地感受课文信息,接受艺术之美。本文选自《美丑缘》,是一篇文艺随笔。作者吴冠中(1919—)著名画家,江苏宜兴人。曾留学法国,1950年返国后曾任教于中央美术学院等校。在国内外已出版画集四五十种,文集近十种。二、课文朗读flash作品欣赏。三、整体感知整体感知是为深入理解课文内容作铺垫的,重点把握文章思路及阐明的观点。此环节应在教师引导下,用小组活动法让学生充分发言,在交流中提高认识,总体把握文章内容。难点在观点的把握,教师应适当点引。1.结构由结构小组的同学负责。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第2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景色的因由。第4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情趣可以并行不悖。文章在结构上的特点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写作技法。2.观点在层层铺垫、步步蓄势的基础上,正面提出自己的看法:“我感到在生活中每次表现不同对象时,永远需寻找相适应的技法”,换言之,即艺术贵在创新。3.文题以“画里阴晴”为题,既是对全文内容的高度概括,又隐含了作者的观点:阴晴可以同画,中西应该合璧,艺术在于创新。同时,这样的文题又突出了文章的诗情画意。开阔眼界,以本文为引子,接受更多关于绘画的知识积累。文章思路很有特色,起、承、转、合,既传统又实用,可引导学生仿写。四、画坛信息收集中西各派画作,在欣赏过程中增加对画坛信息的了解。五、课文小结作者采用起、承、转、合的传统方法来安排文章段落,使得文章结构清晰、明白,一目了然。第1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引起话题;第2自然段紧承上文,说湿的景色有不同一般的欣赏价值;第3自然段转而说明特别喜欢画阴雨天的景色;第4自然段在层层铺垫的基础上水到渠成地得出结论:要中西兼用、阴晴兼画,创造一种新的绘画方法和技巧。至此,文章完成了它的论述。第二课时一、诗心雨韵学生回想跟“雨”有关的诗句。“山雨初含霁,江云欲变霞。”“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绿垂风折柳,红绽雨肥梅。”“晴来喜鹊无穷语,雨后寒花特地香。”“天街小雨润如酥。”“梨花一枝春带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细雨湿衣看不见,闲花落地听无声。”“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导入:面对“阴雨”,有的人感到遗憾和无奈,而有的人却感到韵味无穷。同样是风景画,西洋风景画崇尚阳光,对“晴”过分追求;而作者却更推崇“阴”的朦胧,更偏爱风雨归舟的朦胧美。以此入题,既自然地进入意境,又增强了诗情画意,很容易激起兴趣,引起共鸣。此环节还可采用小组比赛的方式,以活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