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5677911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版二下第四单元第2课时《宜兰童谣》教案

日期:2025-05-08 科目:音乐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78次 大小:121353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核心,素养,目标,人教,二下,第四
  • cover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欣赏《宜兰童谣》(片段)教学设计 课题 欣赏《宜兰童谣》(片段) 单元 第四单元 学科 音乐 年级 二年级 教材分析 《宜兰童谣》又名《丢丢铜》、是中国台湾宜兰民歌,曲调常被填上不同的歌词。现在我们听到的歌词是表现宜兰开通火车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宜兰地区多山,修建铁路很艰难,需要开通许多隧道,所以,当火车通车时,人们显得格外兴奋。作曲家鲍元恺以中国经典民歌为素材创作了管弦乐组曲《炎黄风情》,共有24首,其中《宜兰童谣》是以中国台湾童谣《丢丢铜》为素材改编的。教材节选了其中的片段。音乐模仿了火车鸣笛和车轮的隆隆声,通过由弱渐强、又由强渐弱的力度变化,形象地表现了火车出站、通过隧道的情景,也表现了火车通车时人们的喜悦心情。 学习目标 1.审美感知:能够听辨乐曲《丢丢铜》的音乐形象,感受音乐情绪,初步了解台湾童谣的音乐风格。2.艺术表现:能分辨乐曲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火车行进的声音,并运用打击乐器和动作参与音乐的表现。3.创意实践:能哼唱歌曲旋律,并分辨《丢丢铜》的旋律在乐曲中出现了几次。4.文化理解:通过中国古典民歌,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重点 知道管弦乐曲《宜兰童谣》是根据中国台湾童谣《丢丢铜》改编的,并能哼唱歌曲。 难点 分辨乐曲中模仿钟声、火车鸣笛、火车行进的声音,并运用打击乐器和动作参与音乐的表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课前导入教师:什么是童谣?我们学过哪些童谣?(播放视频:台湾童谣《落大雨》)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强调格律和韵脚,通常以口头形式流传。在中国台湾的宜兰县有一首著名的童遥《丢丢铜》,表现了铁路通车时儿童的喜悦心情。师:宜兰,是地处台湾省东北部的一个县。宜兰古称"蛤仔鸡"原为平埔族人居住地,宜兰是个多山的县,火车进山要开很多的隧道。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首宜兰童谣的片段———《丢丢铜》。板书课题:《宜兰童谣》(片段) 思考交流学生思考问题,引发对课题内容的兴趣。引出课题齐读课题 通过思考,引导学生探究课题。通过课前提问导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出童谣的话题。 讲授新课 1、视频导入。(播放视频)《宜兰童谣》又名《丢丢铜》,是中国台湾宜兰民歌,曲调常被填上不同的歌词。现在我们听到的歌词是表现宜兰开通火车时,人们欢呼雀跃的情景。歌曲《丢丢铜》描写了宜兰的孩子们迎接火车的喜悦心情,丢丢铜是中国台湾的方言,是形容水滴落时发出的声音,是象声词,就像我们熟悉的“滴滴答”的意思。因为台湾山地很多,通火车很困难,所以有了火车之后孩子们迎接火车通车时特别开心快乐。 2、初听歌曲思考以下问题:(1)歌曲表现了什么音乐形象?(火车行进的形象)(2)你听到了哪些表现火车的声音?(车站钟声、火车鸣笛、火车呼啸而过、火车行进) 3、分析曲谱歌曲《丢丢铜》为五声徵调式,四二拍。(1)歌曲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请你数一数,第一乐句和第二乐句分别有几个小节?师:歌曲是由两个乐句构成的单乐段结构。第一乐句6小节,第二乐句是8小节。(2)请找出歌词中的中国台湾方言。师:歌词中有中国台湾方言,如“丢丢铜”是中国台湾宜兰的方言,形容水滴落时发出的声音,属于象声词,就像我们熟悉的“滴滴答”的意思。“碰孔”也是中国台湾方言,是“隧道”的意思。4、复听歌曲思考以下问题:(1)《丢丢铜》的主题出现了几次?(4次)(2)《丢丢铜》主题出现时,分别用了什么乐器演奏的?①第一次出现主题:双簧管(图片)②第二次出现主题:长笛(图片)③第三次出现主题:弦乐器(图片)④第四次出现主题:合奏(图片)师:乐曲开始,在渐强的火车鸣笛声和火车出站的钟声中,双簧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