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第1课时《梁山伯与祝英台》教学设计 课题 《梁山伯与祝英台》 单元 5 学科 音乐 年级 八年级 教材分析 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由何占豪、陈钢作曲。作品描述了梁、祝二人的真挚爱情,对封建礼教进行了愤怒的控诉与鞭笞,反映了人民反封建的思想感情及对这一爱情悲剧的深切同情。乐曲的结构为奏鸣曲式,由引子、呈示部、展开部、再现部组成。作品从故事中择取“草桥结拜”、“英台抗婚”和“坟前化蝶”三个主要情节,分别作为乐曲呈示部、展开部及再现部的内容。运用西洋协奏曲中的奏鸣曲式以及小提琴、大提琴的音色特点,很好地表现了戏剧性的矛盾冲突。并吸收了我国戏曲中丰富的表现手法,使之既有交响性又有民族特色。 学习目标 1、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让学生听音乐“讲述”“梁山伯与祝英台”的爱情故事,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激发对民族音乐的热爱。2、在对比、聆听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过程中,学生能运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音乐。3、哼唱爱情主题旋律。了解协奏曲、奏鸣曲式的基本概念,以及曲作者。 核心素养描述 审美感知:引导学生理解、分析《梁祝》、提高学生感受、分析、鉴赏音乐作品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对民族音乐的热爱之情、增强民族自豪感。艺术表现:欣赏过程中音乐的表现手段与故事内容相融合,理性分析与情感抒发相结合,情感在音乐中获得体验,并能展开一定的联想空间。创意实践:使学生能用音乐基本要素感受、分析、理解、表现音乐,从而加深对音乐情感的感受和体验。文化理解:通过欣赏小提琴协奏曲《梁祝》,使学生感受和认识到封建礼教的残酷和人民的反抗精神,以及人们对美好爱情赞颂。 重点 从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获得音乐情感的体验。 难点 通过启发引导让学生自己展开联想,领悟主题,通过讨论分析让学生探索创新。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新课 老师给学生讲一讲“梁祝”的故事。 你知道”梁山伯与祝英台“的故事吗?讲给同学听一听。 激发兴趣,引出课题。 讲授新课 创作背景:永恒的经典———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是当时还处于学生时代的著名音乐人何占豪、陈钢于1959年在上海音乐学院创作的。 作品取材于同名越剧。这是一部单乐章的交响乐作品,由小提琴与管弦乐队协同演奏。作者介绍:何占豪(1933--)作曲家,1959年与同学陈刚合川创作了基于越剧音调的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陈刚,是中国当代著名的作曲家之一。早在求学期间,他即以其与何占豪合作之小提琴协奏曲《梁祝》蜚声中外乐坛协奏曲的概念:是指一件或多件独奏乐器与管弦乐队相互竞奏,并显示其个性及技巧的一种大型器乐套曲。传统的协奏曲通常由三个乐章组成。乐曲赏析(1)引子:竖琴和弦乐器的颤弓作背景引出长笛活泼明快的及双簧管优美的独奏旋律,从而描绘了春光明媚、鸟语花香的美丽景色。(2)呈示部—主部—相爱小提琴奏出一段优美的爱情主题后,大提琴的低音与之形成对答,抒发了梁祝相爱的甜美。这段音乐可谓全曲的中心。教师伴奏,和学生一起唱一唱相爱主题旋律。教师播放“草桥结拜”音频并讲解:大提琴和独奏小提琴代表着梁山伯与祝英台,乐器真诚的对答,作者运用复调的手法,描述了他们草桥结拜的情景。教师播放连接部———自由华彩乐段视频并讲解:在钢琴的伴奏下,独奏小提琴所显示的娴熟的演奏技巧,为音乐情感的表现作了承上启下的铺垫。呈示部———副部———同窗三载共读共玩:教师播放音乐并讲解———副部是轻快活泼的回旋曲,独奏小提琴和乐队交替演奏,描写梁祝同窗三载、共读共玩的愉快生活。呈示部———结束部———十八相送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