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习作例文:七月的天山 1.能独立读懂课文《七月的天山》,自学掌握文中的生字新词。 2.结合批注,学习作者移步换景,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给予学生写作方法指导,并把这些写作方法运用于自己的习作当中。 课时目标 天山是我国西北边疆的一条大山脉,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景色宜人。 资料链接 朗读全文,思考: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 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 蓝天衬着高耸的巨大的雪峰,太阳下,雪峰间的云影就像白缎上绣了几朵银灰色的花。融化的雪水,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浪花往上抛,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饮马溪边,你骑在马上,可以俯视阳光透射到的水底,在五彩斑斓的溪水和石子之间,鱼群闪闪的鳞光映着雪水清流,给寂静的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 这样的描写充分地展示了天山的无限生机,也解释了为什么在盛夏季节进入天山会有秋天般凉爽的原因。 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 的野花……花瓣儿赛过巴掌大。马走在花海中, 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也显得格外精 神。 一说“矫健”,一说“精神”,用词富有变化,一个“浮”字形象地写出花之多,人就像置身在花的海洋之中。 文中几个比喻句像……织锦、彩霞、长虹无不描绘出天山花朵的艳丽,“赛过八寸的玛瑙盘”显示花之大,“人浮在花海上”显示花之多。 自学方法总结 作者用到了衬托和比喻的方法 来描写景物,自学课文时可以先找 到这样的句子来品味天山景物的特 点。 满山都是高过马头的野花,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织锦那么绵延,像天边的彩霞那么耀眼,像高空的长虹那么绚烂。 虽然天山这时并不是春天,但是有哪一个春天的花园能比得过这时天山的无边繁花呢? 运用反问句式结尾,表达了作者对天山美景,的喜爱和赞美之情。 想一想,这些语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进入天山 往里走 走进深处 (从外到里的顺序) 1.都是过渡句,在文中起承上启下的作用。2.清楚地交代了作者的游览顺序: 花———耀眼绚烂 奇异风光天山景 生机无限七月情 七月的天山 分述 水———无限生机 移步换景 总起 七月上天山———最理想 总述 春天比不上 树———相映成趣 《七月的天山》描写的是我国西北边疆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作者用抒情的笔调,浓墨重彩地描绘了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并抓住了天山的地方特色,写出了独具风韵的天山之夏。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为展现景物特点,作者采用了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方法,使读者有置身其间的感受。 写法总结 作者整篇巧用过渡,移步换景。每部分都用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等手法,把天山的独特美景具体地展现在人们眼前。如闻其声,如见其形。 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提示:顺序要清晰,景色特点要突出,注意上下文的过渡衔接。 你游览过哪些风景名胜,拿起你的笔按照一定顺序写一写,并能运用一些修辞手法把景物写得生动形象。 随堂练习 课外拓展: 1.积累自己喜欢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