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从被动到主动: 全球化视角下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 三维目标: 能力与知识:了解并理解近现代中国在对外开放中的探索史实。 过程与方法:利用各类史料,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有效信息,做到论从史出。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树立对外开放意识,认可和支持我国对外开放政策,从中获得必要的现代经济意识。 从近现代开放的探索中,树立全球史观,认识到人类文明的的多样性,从而理解文明中“和”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近现代中国对外开放的探索和省思 教学难点:如何体现全球化视角。 教学过程: 导入: 师:翻开历史的画卷,一幅幅波澜壮阔,气势恢宏的场景映入眼帘。张骞出使西域谱写了万里驼铃万里波的浩浩丝路长歌,万国衣冠会长安彰显了盛唐气象,郑和七下西洋扬国威展大明雄风。自古以来,中华民族就以“天下大同”“协和万邦”的宽广胸怀,自信而又大度的展开同域外民族交往和文化交流。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对“开放”的探究,一起走进全球化视野下的近现代中国。 一模板:潮流与趋势 师:屏幕上的四幅图反映了世界发展呈现怎样的趋势与潮流? 生:(全球化趋势) 师:这三幅图反映了当时中国是怎样的状态? 生:(经济上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政治上君主专制的加强,外交政策上闭关锁国的) 师:此时的中国是顺应了世界发展的趋势还是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呢? 生:(违背了世界发展潮流) 师:世界发展的趋势与潮流与当时的中国现实状况产生了矛盾,矛盾的焦点在哪呢? 生:(文明的矛盾,制度的矛盾…….) 师:新航路开辟以来,世界日益联系成为一个整体,世界市场不断的发展并在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下最终确立起来。面对世界市场的开放,当时的中国依然坚守着闭关锁国的态度。这种态度可行吗?那中国对外开放的出路和选择在哪呢? 第二模板:出路与选择 1、被动开放困局显 师:1793年,英国政府派使者马嘎尔尼率使团前往中国庆祝乾隆皇帝寿辰。使团不远万里来到中国仅仅是为了庆祝乾隆的寿辰吗?当时的英国不远万里来祝寿的目的是什么? 生:(通商) 师:此时英国为什么要提出通商的要求呢? 生:(随着工业革命的开展,英国需要更多的原料更大的市场,世界上最大的原料产地和最大的市场在哪呢?在中国) 师:当时清政府是什么态度? 生:(拒绝) 师:为什么清政府会拒绝呢? 生:(1、自给自足小农经济2、维护清朝封建体制) 师:这次英国使团访华的目的很明确,就是想通过外交手段以达到两国通商的目的,遗憾的是,这一次外交以失败而告终。乾隆帝这种拒绝开放的态度影响到了后来的清朝的统治者,1816年。英国决定再次访华,英国使团受到的待遇比第一次更差,连皇帝都没看到就被赶出了北京。就这样,英国人不再对清朝抱有幻想,决定用武力撬开中国的大门。1840年,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在英国这样一个“领头羊”的带头下,中国紧闭的大门被强行打开,在这种被迫的状态的下,中国这个古老的民族陷入到怎样的困局当中呢? 师:图中是历次列强侵华战争后所签订的部分不平等条约,据统计,近代中国被迫与列强签订的各种不平等条约多大1100余项,回忆下,这些不平等条约内容有哪些共同点或者相似点? 生:(割地 赔款 开放通商口岸 设立工厂) 师:第二幅图是19世纪列强中国领土示意图,哪个国家是割占我国领土最多的国家呢?(俄国)不平等条约的签订,领土的割占给当时中国的社会性质带来什么影响? 生:(这些条约严重破坏中国国家主权,使中国国家主权沦丧,中国从独立自主的封建国家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 师:被动打开,除了使中国国家主权沦丧,给当时的中国经济带来怎样的影响?大屏幕上的表格是鸦片战争后中国农产品出口情况,呈现怎样的一种趋势呢? 生:(上升,出口大幅度增加) 师:为何农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