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4课 毛泽东开辟井冈山道路(史料拓展练) 1.1927年8月3日,苏联《真理报》报道南昌起义:“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扼杀企图。”日本《朝日新闻》则称:“南昌之乱显示国民党内部裂痕已深,共产主义势力正试图夺取政权。”这表明南昌起义( ) A.直接导致国共第一次合作的失败 B.引发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的关注 C.标志着红军长征胜利结束 D.使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危机 【史料解读】 1.苏联《真理报》的报道解读: (1)“帝国主义列强”:指向英美等对中国革命持敌视态度的资本主义国家,呼应苏联与西方世界的意识形态对立。 (2)“打破扼杀企图”:将起义视为共产国际主导的世界革命链条中的一环,暗示中国革命是对帝国主义全球统治的挑战。 2.日本《朝日新闻》的报道解读: (1)“之乱”:否认起义的合法性,反映日本媒体对中共武装斗争的敌视态度,暗含对 “共产主义威胁” 的警惕。 (2)“国民党内部裂痕”:突出中国国民党的统治危机,暗示中国政局的动荡,为日本伺机干预中国事务(如后续侵华政策)提供舆论铺垫。 【答案】B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武装起义,犹如一声惊雷,打破了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革命的扼杀企图。”“南昌之乱显示国民党内部裂痕已深,共产主义势力正试图夺取政权。”可知苏联与日本媒体对南昌起义的报道,分别从意识形态对立与对华政局观察角度,反映了国际社会对中国革命新动向(中共独立武装斗争)的关注。这体现了江西作为革命策源地的国际影响力,B项正确;国共一次合作失败主要在于国民党背叛革命,具体表现为国民党右派发动了四一二反革命政变和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与南昌起义不符,排除A项;1936年10月,红二、红四方面军与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会师,宣告长征胜利结束,与南昌起义没有联系,排除C项;“使国民党的统治面临危机”为片面选项,只能反映日本媒体的观点,排除D项。故选B项。 2.“对军事方面,从前我们骂中山专做军事运动,我们则恰恰相反,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蒋(介石)唐(生智)都是拿枪杆子起的,我们独不管。……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这段话出自( ) A.八七会议 B.遵义会议 C.中共一大 D.中共二大 【史料解读】 1.批判与反思:否定旧路线的逻辑起点 (1)对孙中山的再评价:毛泽东指出,过去批判孙中山 “专做军事运动” 是片面的。孙中山虽未解决土地问题,但其依靠黄埔军校、国民革命军推动革命的实践,客观上证明了军事力量的重要性。 (2)对中共自身的解剖:中共长期 “不做军事运动专做民众运动”,导致在反革命暴力面前毫无还手之力。毛泽东以蒋介石、唐生智为例,强调 “拿枪杆子起家” 是中国政治的现实逻辑。 2.理论创新:枪杆子理论的三重内涵 (1)政权本质论:“须知政权是由枪杆子中取得的”,突破了马克思主义经典理论中 “议会斗争”“合法斗争” 的框架,揭示了半殖民地中国革命的特殊性。 (2)军事优先论:毛泽东提出 “应以百分之六十的精力注意军事运动”,将军事斗争置于革命全局的核心位置,为后续 “农村包围城市” 道路奠定基础。 (3)实践导向论:针对秋收起义的具体需求,毛泽东强调 “暴动非军事不可”,要求新政治局常委 “更加坚强起来注意此问题”,体现了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 3.战略转向:从城市暴动到农村割据的伏笔 毛泽东在会议上明确表示 “愿到农村去,上山结交绿林朋友”,这与其后秋收起义部队转向井冈山、创建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实践一脉相承。他的发言不仅是对军事斗争的强调,更暗含了革命重心从城市向农村转移的战略预判。 【答案】A 【解析】根据题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27年8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