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第10课 帝制复辟与军阀割据(史料拓展练) 1.1915年5月22日,《申报》刊登了一则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近有丧心病狂之徒,以自己之营业失败,侮蔑本公司货物,谓贩自日本,实为本公司意外之奇辱也……不独本公司无丝毫日货,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该现象反映() A.外交关系影响社会舆论 B.新文化运动冲击封建礼教 C.民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 D.中外商业竞争异常激烈 【史料解读】 一、古文翻译 "最近有丧心病狂的人,因为自己经营失败,就恶意诋毁我们公司的产品,声称是从日本贩运来的,这实在是我们公司遭遇的意外奇耻大辱……不仅我们公司完全没有一丝一毫的日货,就算放眼全中国眼镜行业,我也敢断言绝对没有任何日货混杂其中。" 二、史料的核心内容 (一)社会背景 1915年5月,袁世凯接受日本“二十一条”,引发全国性的反日浪潮。在此背景下,抵制日货成为民众表达爱国情感的主要方式。上海作为商业中心,民族企业积极参与其中,中国明明眼镜公司的声明正是这一潮流的缩影。 (二)经济策略 该声明反映了民族企业在抵制日货运动中的生存智慧。一方面,企业借助政治浪潮提升品牌声誉;另一方面,通过“道德绑架”挤压同行。例如,声明中“丧心病狂之徒”的措辞,暗示竞争对手为“卖国者”,这种商业攻击在当时屡见不鲜。 (三)社会心理与文化认同 声明中“中国全国眼镜界绝无日货”的断言,虽有夸大之嫌,却折射出当时民众对“国货”的强烈认同。这种认同不仅是经济层面的支持,更是文化身份的象征。例如,同时期南洋烟草公司在抵制日货中推出“爱国牌”香烟,将产品与民族尊严绑定,与明明眼镜公司的策略异曲同工。 【答案】A 【解析】据材料“即中国全国眼镜界上,吾亦敢断言绝无丝毫日货混杂其间”和所学知识可知,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二十一条”,中日关系紧张,国内反日情绪高涨。在此背景下,上海中国明明眼镜公司声明自己无日货,是为了应对社会上对日本货的抵制情绪,说明外交关系影响到了社会舆论,企业为避免受到舆论冲击而作出回应,A项正确;新文化运动主要是在思想文化领域冲击封建礼教,倡导民主与科学等内容,材料中未涉及,并且新文化运动正式开始于1915年9月,排除B项;材料仅表明公司为应对社会舆论强调无日货,不能体现民族企业发展严重受阻,排除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该眼镜公司与外国商业之间存在竞争的相关内容,没有提及与外国商业竞争的具体情况,排除D项。故选A项。 2.二十世纪二十年代,鲁迅在文章中写道:“见过辛亥革命,见过二次革命,见过袁世凯称帝、张勋复辟,看来看去,就看的怀疑起来,于是失望、颓唐得很了。”这可以用来说明近代中国() A.民众政治参与热情高涨 B.封建专制的政治基础稳固 C.思想解放潮流闸门打开 D.民主共和道路的艰难曲折 【史料解读】 鲁迅的这段文字折射了1912—1920年代中国政治转型的剧烈震荡。文中提及的历史事件可按时间脉络梳理: 1.辛亥革命(1911—1912):以武昌起义为起点,推翻清王朝,建立中华民国,但革命果实被袁世凯为首的北洋集团篡夺。 2.二次革命(1913年):孙中山等革命派为反对袁世凯独裁、保卫共和发动的武装起义,因力量悬殊失败,标志着民初议会政治的破产。 3.袁世凯称帝(1915—1916年):袁世凯复辟帝制,改国号为“中华帝国”,引发全国讨袁运动(护国战争),最终帝制昙花一现,袁世凯病逝后北洋系分裂。 4.张勋复辟(1917年):辫子军首领张勋拥清废帝溥仪复辟,仅12天即被段祺瑞讨逆军推翻,暴露封建势力的垂死挣扎。 这些事件串联起民国初年“旧权威崩塌—新秩序难产”的混乱局面,构成鲁迅“怀疑—失望”的现实基础。 【答案】D 【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