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四章 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 (第一课时)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阐明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有机物。 (2)阐明光是光合作用必要的条件。 (二)能力方面 运用实验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三)情感方面 (1)培养学生关注自然、关注植物的情感,养成保护身边生物的意识。 (2)激发学生学习生物兴趣,有效地指导生活实践。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教学重点: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 2.教学难点:组织好“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的实验活动。 三、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直观演示法、自主学习法、实验法、合作探究。 四、教学手段:微课视频、PPT演示、实验器材 五、教材分析: 本章内容由三部分构成。“绿色植物是生物圈中有机物的制造者”是本节教学内容的第1课时,这是重要的生物学概念。学生对这一概念的建构以实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为基础,通过亲自动手实验,分析实验现象,思考教材第117页的讨论题,认识到淀粉是光合作用的产物,光是绿色植物制造有机物不可缺少的条件。在实验之后,教材叙述了什么是光合作用,重点介绍了叶绿体、叶绿素的功能。这对之后几节内容的学习起着启下作用。 六、学情分析 本节内容是学生在初中阶段第一次接触“绿色植物是有机物的制造者”这一概念,而且本节课内容的主体是学生在生活中常见的物质,对学生来说是熟悉又陌生的。 七、组织形式:班级授课 八、教学步骤: 教师活动及内容 学生活动 教学意图 一、创设情境(2min)俄国著名植物生理学家季米里亚捷夫曾这样形容绿色植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它是窃取天火的普罗米修斯,它所获取的光和热,不仅养育了地球上的其他生物,而且使巨大的涡轮机旋转,使诗人的笔挥舞。”问:这句话主要说的是绿色植物的什么作用? 二、出示学习目标(2min)1.阐述绿色植物通过光合作用制造有机物。2.运用实验法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有机物。 三、探求新知(20min)出示实验目的: 1.检验绿叶在光下制造的有机物是否为淀粉。 2.探究光是不是绿叶制造有机物的必要条件。引导学生思考:怎么鉴定绿叶中的淀粉?实验原理: 淀粉特性: 遇碘变蓝。自学: 1. 为什么要将天竺葵提前放到黑暗处一昼夜? 2. 为什么要用黑纸片把叶片的一部分遮盖起来? 3.为什么再晒几小时才能进行实验? 4. 将叶片放到酒精中加热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将盛酒精的小烧杯隔水加热? 5. 在叶片上滴加碘液的目的是什么?为什么要用清水漂洗叶片?总结学生的回答,并进一步介绍。 示课件及微课 教师演示实验操作 实验现象及分析实验结论 四、进一步探究(15min)提问:如图所示,把银边天竺葵至于黑暗处一昼夜后,移到阳光下几小时,再经酒精隔水加热后加碘液处理。实验现象:银边部分不变蓝,叶片的绿色部分变蓝。请分析实验现象,你能得出什么结论呢? 总结学生回答,进一步介绍有叶绿体的细胞就能进行光合作用,并把光能转变为化学能,储存在有机物中。叶绿体既是生产有机物的“车间”,也是光能转变为化学能的“能量转换器”。 提问除了叶片外,植物体的其它绿色部分能不 能进行光合作用提问:光合作用产生的有机物全是淀粉吗?填一填:光合作用的条件是____,场所在_____,产物是_____。五、总结(5min) 回答:光合作用 思考、回答:滴加碘液后变成蓝色。 自学课本116-118页的内容,带着以下问题认真看课本(时间:5分钟)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思考、回答:1、使叶片中原有的淀粉运走耗尽。2、进行对照实验3、在进行光合作用4、脱掉叶绿素,防止酒精燃烧迸溅5、检验是否有淀粉生成,洗掉叶绿素、酒精和碘液 观看微课 学生动手完成实验 实验现象展示及分析实验结论 思考、回答:叶绿体是光合作用的场所 思考、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