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鸿门宴 司马迁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积累文中重点字词、句式,掌握文学常识。 2.能准确概括文章的故事情节,结合故事情节分析项羽、刘邦的性格特征。 3.体会紧张复杂的情节、戏剧性的场面及个性化的人物语言。 (二)过程和方法目标 1.学习作者把人物放在激烈的矛盾斗争中,通过人物的语言、行动展示人物个性特征的写作方法。 2.了解课文中词类活用、成分省略等语言现象,掌握疑问句中代词宾语前置的语言规律,掌握“举”、“谢”、“为”、“斗”、“因”等古汉语兼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了解项羽、刘邦等人的个性特征,认识鸿门宴这场斗争中刘、项胜败的原因。 2.探究“鸿门宴”在楚汉战争中的意义。 教学重点: 1.分析“项羽”这个主要的人物形象。 2.把握紧张场面对揭示人物性格的作用。 教学难点: 1.理解“因、如、举、谢、意”等五个多义词义项,掌握两个句式。 2.辨析疑难语句、准确翻译文中的句子。 教学方法: 1.讲解法 2.讨论合作法 3.诵读感知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第一、二课时 组织教学: 教学重点:文学常识 教学难点:课文结构 教学步骤 一.导入 据司马迁《史记 项羽本纪》记载:公元210年,秦始皇游会稽,项羽和他的叔父项梁一同去看热闹。项羽看到秦始皇被人前呼后拥,威风凛凛的样子,便对项梁说:“彼可取而代之也。” 无独有偶,《史记 高祖本纪》记载:秦始皇南巡,仪仗万千威风凛凛。刘邦道:大丈夫生当如此。结果呢?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他在《大风歌》中流露出衣锦还乡后的慨叹。 大风起兮云飞扬,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这首歌是刘邦打败项羽,统一天下后在平定鲸布叛乱回京(长安)途中,转道故乡沛县时所作。流露出他得天下、归故里得沾沾自喜之情和对今后国防的忧心。第一句指包括刘邦在内的群雄在各地纷纷起义,而最终只有他刘邦威望远扬天下。同为交战双方,为何胜败迥异呢?项羽在垓下的感叹《垓下歌》则为英雄末路的悲歌。 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 历史是何其残忍,让两个英雄生在了同一个乱世。公元前206年,这两个英雄在新丰鸿门(今陕西省)举行了一次特殊的宴会,史称“鸿门宴”。 《鸿门宴》可以让我们探究刘邦、项羽截然不同的命运,窥一斑而知全貌。 二.作者与《史记》 司马迁(约前145-前80或前135-前93)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司马谈之子。少时随父在长安研习经史,二十岁后,游踪几遍全国,考察风俗,探访古迹,采集传说。初任郎中,后继父任太史令,博读史官所藏图书。太初元年(前104)与唐都、落下闳等共订太初历。承继其父遗志,著《太史公书》(即《史记》),后因替降子匈奴的李陵辩解,而受腐刑下狱。出狱后任中书令,发愤著述,完成《史记》。 《史记》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被列为"二十四史"之首,记载了上至上古传说中的黄帝时代,下至汉武帝元狩元年间共3000多年的历史。 《史记》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 作者“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基本上站在同情被压迫者的立场,在一定程度上嘲笑了封建社会的最高权威,鞭挞了贪官酷吏和土豪劣绅,同情并歌颂了农民起义的领袖和当时被社会所贱视的小人物;他写的一些人物传纪,不仅表现了高度的思想性,而且大部份有很动人的艺术力量。人物塑造形象鲜明,文笔简练朴素。其中也有许多思想性和艺术性高度结合的作品。如《项羽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