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217852

15《画里阴晴》教案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下册

日期:2024-09-18 科目:语文 类型:教案 查看:75次 大小:2282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画里阴晴,教案,高教,中职,语文,基础
  • cover
画里阴晴 吴冠中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把握文章论述的中心。 过程与方法:学习本文起、承、转、合的独特的行文结构。学习文中的修辞手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作者是如何在画作中体现他的创新思想的。 教学重点: 1.作者的艺术观点; 2.本文独特的行文结构。 教学难点: 理解文章的中心。 教学方法: 诵读法、鉴赏法 教学过程: 组织教学: 第一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一个人对天气的感受往往是因人而异的,有人喜欢阳光明媚的晴天,有人喜欢烟雨蒙蒙的雨天。不知道在坐的各位同学对天气的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大家一起来谈谈,说说你为什么喜欢晴天,为什么喜欢雨天。 学生谈论,发言。 看来大家对阴晴都有自己的见解。下面我们来看看著名画家吴冠中先生他对阴晴有什么样的感受。 二.作者简介 吴冠中,著名画家,美术教育家。1942年毕业于国立,江苏省宜兴市人,是当代在世界画坛具有极大影响的画家。他30年代在杭州艺专开始学画,国画、油画兼学,后留学法国,在西方艺术的中心一一一巴黎,专攻西洋画,50年代初毅然回国。早年醉心于石涛、八大,后又热衷于塞尚、梵高。在学中又学西的矛盾中,要走出自己的路子,要走出合乎民族特色的路子,是他奋斗的目标。 他自己说:"我的水彩画,其实就是水墨画的变种。"他用西洋水彩,但追求的是中国优秀传统绘画的继承和发展,因之在油画民族化道路上走了多年的酸、甜、苦、辣的历程,至80年代初期,他的油画就更接近水墨画写意了,"油画中搀进了水分,是受了水彩画的影响",他从70年代中期开始作水墨画,几十年的艰辛终于找到了得心应手、风格迥异的新的形式,从此后他就很少画水彩画了。他的作品影响着当代中国美术的走向。 本文选自《美丑缘》。 三.诵读课文,理清生字词 熏陶:xūn táo被一种思想、品行、习惯所濡染而渐趋同化。 真谛:原为佛教语。与俗谛合称为“二谛”。亦泛指最真实的意义或道理。 浓酣:浓重,尽兴,畅快。 鱼与熊掌:比喻俱为所欲,难于取舍之物。【出处】:语本《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四.课文结构 本文共四个自然段,结构大致符合起、承、转、合的传统技法。 第一自然段由“默看细雨湿桃花”起笔。 第二自然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自然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因由。 第四自然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五.分析课文 1.细读第一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么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是全文的起笔。 (4)文章开头说,“天微雨,主人感到有些遗憾。”作者的心情是怎样的? 欣喜、喜欢、高兴、兴味盎然(与“遗憾”相反即可)。 分析:作者的心情可以从两个方向推断。一是通过分析第一段中写景文字。我们知道,一切景语皆情语也,通过作者眼中的景可以推断他此刻的心情。那么,我们来看作者眼中的景是怎样的: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细看,密密点点的嫩绿新芽在闪亮;古树老干黑得像铁,柳丝分外娇柔,随雨飘摇……“浓酣”,“闪亮”,“分外娇柔”等,透露出作者的欣喜与兴奋。另外,作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