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2022春 生物学七年级下册(SJ) 知识框架 实验专题 类型一 探究性实验 实验一 探究食物在口腔内的消化 【提出问题】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是否都有关? 【作出假设】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 注: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中含有唾液淀粉酶,它能促进淀粉分解成麦芽糖。 【制订计划】 ①取新鲜的馒头,切成三块大小相同的馒头块A、B、C,将A、B馒头块切成粉末状的碎屑。 ②将馒头碎屑A、B和馒头块C用纸槽分别装入三支试管底部,将三支试管分别编号为1、2、3。 ③用凉开水将口漱净,用棉絮收集唾液并挤压到小烧杯中。 ④往2号试管里注入2毫升清水,往1号和3号试管里注入2毫升唾液;1号和2号试管用玻璃棒充分搅拌,3号试管不搅拌。 ⑤将三支试管同时放入37 ℃的温水中,水浴保温5分钟。 ⑥取出试管,分别滴入两滴碘液,振荡摇匀,观察颜色变化。 【实施计划】按照上述实验方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如实记录。实验记录如下表: 试管编号 1 2 3 加入物质 馒头碎屑 馒头碎屑 馒头块 2毫升唾液 2毫升清水 2毫升唾液 是否搅拌 充分搅拌 充分搅拌 不搅拌 处理方法 37 ℃水浴保温5分钟 加入碘液后的现象 不变蓝 变蓝 部分变蓝 【得出结论】用1号试管和3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的变量是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有关。用1号试管和2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的变量是唾液,根据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的结论是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与唾液有关。综合分析实验结果可以得出结论:淀粉在口腔内的消化与牙齿的咀嚼、舌的搅拌以及唾液都有关。 注意:将试管同时放入37 ℃温水中水浴保温,是为了模拟人体口腔温度,此温度下唾液淀粉酶的催化效率最高。 针对训练 某实验小组想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他们进行了三种处理:a.将馒头碎屑与唾液放入①号试管中并充分搅拌;b.将馒头碎屑与清水放入②号试管中并充分搅拌;c.将馒头块与唾液放入③号试管中,不搅拌。实验处理方法如下图所示。请回答下列问题: (1)以“牙齿的咀嚼和舌的搅拌”为变量时,形成对照实验的一组是 。 (2)若将3支试管都放入37 ℃的温水中5~10分钟后取出,滴加碘液摇匀,会发现 号试管不变蓝,这是因为 。 ① ①号和③号 唾液中的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成了麦芽糖,麦芽糖遇到碘液不变蓝 (3)①号和②号试管都进行了充分搅拌,这相当于口腔中 作用。 (4)用①号试管和②号试管进行对照实验时,探究的是 对馒头的消化作用。 (5)人体中消化酶的活性与 和pH等环境因素有关。 (6)营养物质通过消化道壁进入人体的循环系统的过程称为 ;淀粉要分解成 才能被人体吸收。 舌的搅拌 吸收 温度 唾液 葡萄糖 中考连接 【实验器材】新鲜的馒头,凉开水,碘液,试管,试管架,滴管,量筒,恒温水浴锅,玻璃棒,刀片等。 【操作步骤】 (1)提出问题: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是否有关? (2)作出假设: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与唾液有关。 注:馒头的主要成分是淀粉,唾液中含有 ,馒头在口腔中能进行化学性消化。 (3)设置对照实验。 (4)37 ℃水浴加热5分钟。 (5)滴加碘液,观察结果。 (6)得出结论。 【过程与评价】 实验操作:探究馒头在口腔中的变化 操作步骤 考核要点及要求 分值 评分细则 填写报告单 参考答案:唾液淀粉酶 1 填错扣1分 准备 两支试管分别标注1号、2号 1 没有标注试管编号扣1分 设置对照 取新鲜的馒头,切成两块大小相同的馒头块A、B,将A、B馒头块切成粉末状的碎屑 1 馒头块大小不一致或未切碎扣1分 将馒头碎屑A、B用纸槽分别装入两支试管底部 1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