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6460425

安徽省合肥市名校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PDF版含解析)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5次 大小:9820733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安徽省,考试,解析,版含,PDF,试题
    2022—2023 学年第二学期高一年级期末考试 语文试卷参考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35 分) 1. (3 分) 【参考答案】A 【解析】A 项“由于梁启超的推动”错误,“一些较早接触域外文学文化的知识分子” “梁 启超首倡”“小说的译印和创作风起云涌”等内容都表现出这种推动是由先进知识分子群体 推动的。 2. (3 分) 【参考答案】B 【解析】B 项“这一观点终结了有关《红楼梦》作者之谜的争论”错误,原文陈述的是胡适 的观点,并未提及争论被终结。 3. (3 分) 【参考答案】C 【解析】A 项“索隐派即以此种方法探寻作品背后的真相”分析不当,“谐音”只是索引的 一种方法。 B 项“最重要的原因莫过于此”错误,蔡胡论战最后以胡适胜利告终,固然与胡适的不同批 评策略有关,但“蔡元培的身份背景”“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对著者和本子的考 证”等都是重要原因,文中信息不足以支撑“莫过于此”的表述。 D 项“如果没有……胡适的考证成果就很难被公众认可”不恰当。其一,《新青年》杂志刊 发的是《论短篇小说》的演讲,非考证成果;其二,亚东版《红楼梦》的大行于世促进了胡 适考证学说的影响力,但不等于没有小说的出版就不会被公众认可。 4. (4 分) 【答案示例】 示例 1 :①传统史学讲究微言大义,以曲折、精微的文笔隐寓褒贬、寄托深意。如“夜缒” 可反映出国势之危急,并暗含对统治者昏庸短视的批评,对烛之武深明大义爱国精神的赞美。 示例 2 :①文学作品中常常运用比喻和象征等手段,蕴含深刻的意蕴。比如《赤壁赋》中 以“桂、兰”象征美好的德行, 以“美人” 象征美政。 示例 3 :①文学作品中有时似贬实褒,字里行间隐含深意。比如草莽、傻、狂等词语,看 似批评宝玉性格乖张、不学无术,实则写出宝玉之重情脱俗。 【解析】“史学和文学”与“孔子的春秋笔法、屈原的香草美人”间的呼应关系,表明史学 和文学作品通常有着微言大义、含蓄蕴藉的特点;而“隐秀”,与“比兴”“夸 饰”等并举, “文外之重旨”等内容,则暗示“隐”通常借助约定俗成的比喻、象征等手法,来表达字面 以外的意思。因此,“传统史学与文学的一个重要的美学原则”当指作品运用一定的策略或 技巧来达到含蓄隽永、意蕴深刻等效果的艺术风格。解析时要注意结合语境理解其含义,并 举例进行分析。 5. (4 分) 【参考答案】 ①敢于质疑,不畏权威,如胡适与蔡元培论战,对索隐派提出批评等。 ②注重实证,勇于开拓,如胡适做了厘清诸多作品的成书过程、版本之间的关系等大量开创 性工作。 ③讲究策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如同是对索隐派的批评,他采取了不同的研究方法。 ④着眼未来,领风气之先,如胡适的考证与新式标点小说风行、肯定小说社会价值和教化功 语文试题 第 1 页 (共 5页 ) 用的文化大背景相一致。 【解析】胡适的考证工作可以给人很多启迪,学生可以从考证背景、考证方法、考证观点的 提出、考证成果的推广等角度进行思考和概括。答题时除角度完备、要点准确外,还要注意 与原文的关联性。 6.(3分) 【参考答案】C 【解析】表达了作者对现代都市生活的厌弃错,应是流露出失落与惆怅。 7.(3分) 【参考答案】A 【解析】少年人与看瓜人对话一幕,属情节的“摇摆”,是作者故意宕开的一笔,起到减缓 情节发展节奏、增强其曲折性的作用,所以,并没有推动情节的向前发展。 6. (6 分) 【参考答案】 (1)传说灯影下老狼吃人,少年却平安无事。(2)少年找到灯影村,却因求学而被迫离开。 (3)少年回过灯影村,做官后却打听不到了。(4)他按记住的路径找,却始终找不到村子。 (5)他失望而归,却发现前面出现一点光亮。(6)老人说灯影村仍在,他却再也找不见了。 (每点 2 分,任选三点,意思相近即可,共6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