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心理健康教育(第2版) 第三篇 善待周围的人 第一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一、关于人际关系与人际交往 人际关系是人与人之间由于交往而产生的一种心理关系。它主要表现为人与人之间在交际过程中关系的深度、亲密性、融洽性、协调性等心理方面联系的程度。 人际交往就是在社会活动过程中,人与人之间运用语言或非语言符号进行意见沟通、信息情报交流与相互作用的过程。可见,人际交往有两层意思:一是人际交往是一个信息交流与思想情感交流的过程;二是在信息与情感的交流中,交流双方的心理是互动的,一方的行为会引起另一方相应的反应,即有双方心理上的接触和相互作用。 第一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二、人际交往的功能 1.信息交流功能 人们之间的交往过程就是信息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各方把自己的知识、观点、需要、感情通过一定的形式传递给对方,实现信息沟通,使人获得更多的信息情报,增进团结和友谊。 2.心理保健功能 人际交往使人在情绪上相互感染,相互影响。 3.人际协调功能 人际交往是群体生活中不可缺少的调节工具,群体内部各个体之间行动上的协调和默契,行动步伐和节奏的统一,群体活动与外界环境之间保持协调,取得活动的效益,都需要依靠人际交往这一手段来不断取得外界环境变化的情报。 4.自我调节功能 人的自我认知和自我完善是在一定的文化环境中,通过与人交往逐渐形成和发展的。 三、影响人际交往的因素 1.接近性 接近指人与人之间空间上的接近和工作、生活功能上的接近。一方面,一接近为频繁的接触交往提供条件,使相互之间增进了解,增加熟悉性,而越熟悉,喜欢的可能性越大。另一方面,距离上的接近使人更易获得来自他人的帮助,“远亲不如近邻”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2.相似性与互补性 一般来说,具有相似的条件、态度、兴趣、修养和价值观的人容易有较多的共同语言,交往过程中双方会产生“英雄所见略同”的感觉,自然容易缩短心理距离,并表现出相互吸引,有利于交往的进展和维持。 第一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3.熟悉性 熟悉性导致喜欢的最常见的现象就是“曝光效应”,即某个人只要经常出现在你的眼前,就能增加你对他的喜欢程度。例如,到了中职学校以后,碰到以前的老同学,因为熟悉,开始交往并产生亲密联系的可能性就比较大。 4.个人品质 社会心理学家经过多年研究,总结出了一些与吸引有关的个人特质。在交往中,人们最容易注意到的是他人的外表,漂亮的人更招人喜爱。 随着人际交往的深入,交往者的内在品质如热情、真诚、能力、智慧会显得越来越重要。 第一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四、青少年人际交往的特点 伴随着性的成熟、身体发育的急剧变化、自我意识的形成、认知能力的发展,青少年在人际交往上也日益显示出与童年时期完全不同的特点,并在人际关系上建立了新的模式。 1.交往对象的变化 少年期由于自我意识和独立性的发展,交往对象的重点开始向同龄伙伴转移,感情的重心也逐渐偏向关系密切的朋友。 2.交往方式的变化 青少年由于自我意识增强,身心方面矛盾的出现造成心理上的不安和焦躁。他们需要一个能倾吐烦恼、交流思想、表露自我并能保守秘密的地方。 3.择友特征的阶段性变化 青少年对朋友的选择是以其对交友意义的新认识为基础的。少年期朋友的选择主要以活动为中心,只要愉快相处就是朋友,朋友之间要绝对忠诚、坦白,遵守无形的伙伴关系准则,齐心斥责对朋友的叛变等。 第一课 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 五、人际交往的原则 1.真诚的原则 在人际交往中只有彼此抱着心诚意善的动机与态度,才有助于相互理解、接纳和信任。 2.尊重的原则 尊重包括自尊和尊重他人。自尊就是交往中自重、自爱,维护自己的人格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