欣赏《十面埋伏》教学方案 教学目标 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 了解乐曲《十面埋伏》的相关故事; 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重难点 了解琵琶基本构造及音色特点; 能够通过聆听乐曲,感受乐曲描绘的情景,并且能够感受音乐情绪。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师:大家听过“十面埋伏”这个成语吗?它是什么意思? 学生回答:是设伏兵于十面以围歼敌军。 师:那大家了解这个成语背后的故事吗?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乐曲《十面埋伏》,感受这场战争的激烈场面。 【设计意图】用成语导入本节课主题,使学生产生浓厚兴趣。 二、新课 1. 介绍歌曲相关故事 楚汉相争时期,汉王刘邦重用淮阴人韩信,先后活捉魏王豹、赵王歇、燕王臧荼、齐王田广。他被刘邦封为齐王后率30万大军和彭越的军队会师,把项羽围困在垓下(今安徽省宿州市灵璧县东南),他采取十面埋伏的战术,逼使项羽在乌江自刎,取得决定性的胜利。 2. 初听乐曲,感受乐曲情绪。 思考:乐曲是用哪种乐器演奏的? 学生回答:琵琶。 3. 介绍琵琶 琵琶是我国古老乐器之一,已经有二千多年的历史。半梨形音箱,面板为桐木,琴颈向后弯曲,钢丝尼龙弦,用人工指甲弹奏。琵琶的种类很多、现在用的最多的是四弦琵琶。音色清澈、明亮,富于颗粒性。其作品根据表现手法不同可分为:文曲和武曲。武曲代表作品有《霸王卸甲》《十面埋伏》等。文曲代表作品有《春江花月夜》《汉宫秋月》等。 琵琶十大名曲:《塞上曲》、《十面埋伏》、《霸王卸甲》、《大浪淘沙》、《昭君出塞》、《阳春白雪》、《草原小姐妹》、《海青拿天鹅》、《彝族舞曲》、《火把节之夜》。 4. 再听乐曲,分析乐曲。 思考: 乐曲可以分为几个部分?每个部分表现了什么内容? 故事人物有什么特征? 学生回答: 三部分; 刘邦足智多谋,善于用人;项羽性情豪放、刚愎自用。 教师补充:曲谱通常被分为十三段,从内容上分为三大部分。 第一部分:“列营”“吹打”“点将”“排阵”“走队”。在这一部分,用琵琶模拟了战鼓声、军号声、炮声和马蹄声,用扫弦的方式表现了热烈奔放的音乐情绪,营造了紧张的战争气氛。 第二部分:“埋伏”“鸡鸣山小战”“九里山大战”。这一部分力度更强,营造了惊天动地的战争场面; 第三部分:“项王败阵”“乌江自刎”“众军奏凯”“诸将争功”“得胜回营”。这一部分开始曲调低沉,塑造了项羽乌江自刎的悲壮;后面则体现了战士们胜利的欢快情绪。 5. 欣赏琵琶曲《春江花月夜》、《塞上曲》。 思考:文曲和武曲有什么不同特点? 学生回答:文曲节奏舒缓优美,武曲节奏复杂多变、情绪激烈。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逐步引导感知音乐,提高学生背景对音乐知识的理解。 三、小结 跟随音乐的旋律,我们仿佛也走进了战场,体验到了战场上的喧嚣和战争的激烈,这正是音乐的魅力所在,希望同学们用心聆听和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对本课内容的简单总结,让学生感受音乐的魅力所在。简介 琵琶,弹拨乐器首座, 拨弦类弦鸣乐器。木制或竹等制成,音箱呈半梨形,上装四弦,原先是用丝线,现多用钢丝、钢绳、尼龙制成。颈与面板上设有以确定音位的“相”和“品”。 演奏时竖抱,左手按弦,右手五指弹奏,是可独奏、伴奏、重奏、合奏的重要民族乐器。 琵琶,是东亚传统弹拨乐器,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最早被称为“琵琶”的乐器大约在中国秦朝出现。“琵琶”二字中的“珏”意为“二玉相碰,发出悦耳碰击声”,表示这是一种以弹碰琴弦的方式发声的乐器。 其名“琵”、“琶”是根据演奏这些乐器的右手技法而来的。也就是说琵和琶原是两种弹奏手法的名称,琵是右手向前弹,琶是右手向后挑。在唐朝以前,琵琶也是汉语里对所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