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5《燃烧与灭火》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燃烧与灭火》是五年级上册第二单元“我们周围的空气”中的第二课,内容可以分为物体燃烧时会产生的现象及需要具备的条件、灭火的方法、遇到火灾怎样逃生。通过研究燃烧的条件、探究灭火的方法,学习对获得的事实进行分析得出结论的科学方法。能用所学知识解释日常生活中的某些燃烧现象和灭火的方法与原理。通过燃烧既可造福人类,又可能给人类带来灾害的事实,学会用辨证的观点看待问题。本节课是在学生对空气有较为丰富的生活体验,并且通过前面“空气的成分”一课的学习,学会了空气的成分并具有简单的动手能力的基础上进行的教学。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会更加丰富学生探究周围空气的方式和方法,为下节课“让空气更清新”学生能把所获得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初步学会整理信息资料的方法打下基础。 重难点分析: 重点:燃烧的条件、灭火的原理 难点:对燃点的理解 教学目标: 1.知道燃烧需要具备的条件和灭火的方法;掌握火灾逃生的常识。 2.能基于所学知识,制订比较完整的探究燃烧条件的实验方案;学会火灾逃生应急处理的技能。 3.能大胆质疑,从不同视角提出研究思路,采用新的方法完成探究。 4.了解社会需求是科学技术发展的动力。 教学具准备: 课件、酒精灯、铁架台、火柴、小木棒、小纸棒、小砖头、棉花、小石子、螺丝钉、镊子、水杯、纸锅、灭火器 教学过程: 一、借发展史激趣导入 同学们,火是人类打开科学大门的第一把钥匙,大概在 200万年前,原始人就开始使用火,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带来了温暖,带来了熟食,从而把人从动物界分离开来!火的燃烧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生活中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做什么呢?生交流。补充观看老师搜集到的资料。 古代,人们利用燃烧取暖、烘烤食物,如今,我们可以利用燃烧冶炼金属、加工各种美食,航天航空领域更是离不开它。可见,燃烧与我们的生活以及社会发展有着密切的关系。但是水火无情,燃烧的火给人类带来光明和温暖的同时,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如果我们想要科学的利用燃烧更好的为人类服务,就必须掌握燃烧的规律。本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解开燃烧的秘密。 【设计意图: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恰当的导入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同时培养学生辨证思考问题的思维和方法。】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活动一:燃烧的条件生交流:燃烧时有哪些相同的现象呢?小结:燃烧时往往会伴随着发光、放热、有时会冒烟等现象。那同学们想一下,我们生活中发生的燃烧并不是随时随地都会发生吧?看来想让火燃烧是需要一定的条件的。 生猜想:你认为燃烧都需要哪些条件?刚才同学们猜想的条件有:氧气、可燃物。那咱们需要设计两个实验来证明你们的这两个猜想。 实验 1:老师给大家准备一盏酒精灯、一盒火柴。你能想出什么办法证明有氧气就能燃烧?怎样让它没有氧气就熄灭? 生交流,并请一生上台演示。你能解释一下,灯帽盖在酒精灯上,酒精灯就会熄灭的原因是什么?是什么没有了? 是空气,准确的说是空气中的氧气。所以燃烧需要氧气。恭喜同学们第一个实验猜想成功。 实验 2:我们接触到的物品是不是都能燃烧呢?你能举例说明吗?请看下面老师为大家提供的实验材料,请同学们根据生活经验来猜想一下:哪些材料比较容易燃烧?哪些材料不能燃烧?同学们猜的对不对呢?耳听为虚,眼见为实,还要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生以小组为单位,讨论实验方案、交流实验步骤、完善实验方案。 实验之前温馨提示: (1)用镊子夹稳实验物体 (2)手不要离火焰太近 (3)将点燃后的材料放到器皿中 (4)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填写实验记录单 1。 实验记录单 1:材料是否容易燃烧实验 小组实验、汇报交流实验报告单。 小结: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