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519673

沪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三单元《平均数的应用3》(表格式教案)

日期:2025-05-08 科目:数学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19次 大小:262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3
教版,五年级,数学,第一,学期,第三
  • cover
平均数的应用(3) 教学内容:P37~39 教学目标: 1、能运用平均数来比较不同数据个数的两组同类数据。 2、能运用部分的平均数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重点:用平均数来比较两组数据的情况;使用部分的平均数进行估算来解决问题。 教学难点:应用平均数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资源:PPT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 师生活动 设计意图/评价关注点 一、创设情境 师:这个单元我们一起研究了平均数的相关内容,谁来交流一下你有什么收获? 预设1:知道了什么是平均数,将一组数值的总和除以这组数值的个数,所得到的数,叫做这组数值的平均数。平均数总是处于一组数值的最大值与最小值之间。 预设2:知道了平均数是怎么计算的,平均数=总和÷个数,计算时要注意观察数据的特征,灵活合理的选择方法。 预设3:知道平均数在生活中有很大的用处,当需要比较的两个整体个数不相同时,可以比较平均数,或者也可以利用平均数对整体进行推算。 师:总结的很好。今天我们继续研究平均数在生活中的应用。 联系已有平均数知识内容,进行简要回忆,铺垫新知探究。 二、探究新知 1、交流收集的平均数信息。 师:上节课布置了一个作业:收集生活中的平均数,谁来交流一下你收集的信息。 预设收集的信息: (1)我国10岁男生的平均身高是140厘米。 (2)连续5天的平均气温低于10℃,就说明进入冬季。 (3)2019年我们上海人均可支配收入是69942元。 (4)据第17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结果显示:2019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 师:这些信息中的平均数,你都理解吗?我们以第(4)条的信息为例,你能用自己的话说一说什么是人均图书阅读量吗? 预设1:我觉得人均图书阅读量,并不是说每个人一定都读10.36本,有的人可能读的多,有的人可能读得少。 预设2:这个10.36本,只反映我国未成年人每人每年阅读书籍的整体情况,所以可以用小数表示。 过渡:说的真好,正巧我收集到的信息也与人均图书阅读量有关,自己轻声读一读。 2、出示: 2019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10.36本。 2017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81本。 2018年我国0~17周岁未成年人人均图书阅读量为8.91本。 师:把这些信息连起来看,你有什么话想说吗? 预设1:我看到这几年人均阅读量在稳步上升,特别是2019年增长最快,说明我们大家越来越爱看书了,阅读可以让我们获取更多的知识,开阔眼界。 预设2:我估计今年我们的人均阅读量还会增加,因为新冠疫情,大家都在家学习,有了更多自由支配的时间,阅读量应该更大。 预设3:我觉得我们人均阅读量的增长,还跟家庭、学校营造的氛围有关,像我们学校上学期开展阅读节活动,这是鼓励我们多看书,养成阅读的好习惯,但我也要提醒大家,在阅读的同,保护好自己的视力哦。 师:人均阅读量的提升,从一个侧面反映出了我国文化建设和发展上所取得的进步,学校在阅读素养的提升,阅读习惯的养成上起了关键性的作用。 3、小丁丁想要了解一下全校学生的每月阅读课外书的数量,为此他设计了一些调查方案。 方案一:从全校抽取10位学生进行调查。 方案二:调查某一个年级的所有学生。 方案三:从全校每个班级中抽取10位学生进行调查。 方案四:调查全校所有学生。 师:你比较赞同哪个方案呢?为什么? (学生思考) 预设1:我比较赞同第3个方案,每个班级都有学生参加了调查,而且每班都有10名,应该能反映出全校每月阅读课外书的情况。 预设2:第1个方案,只调查10位同学,人数太少,第2个方案,只调查一个年级的学生,调查出的结果不能反映全校学生的阅读情况。 预设3:第4个方案,肯定最准确、最真实,但调查起来会很麻烦,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所以我也赞同第3个方案。 师:相比较而言,第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