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7817776

古诗词诵读《书愤》课件【中职专用】高二语文(高教版2023职业模块)(共28张PPT)

日期:2025-05-22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97次 大小:6710291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古诗词,28张,模块,职业,2023,高教
  • cover
(课件网) 书愤 古诗词诵读 【中职专用】统编版·职业模块 初步导入 “半夜卧榻惊坐起,满腔赤诚寄家国”。古往今来,无论是踱步江畔的屈原还是心怀寒士的杜甫,他们心中都寄存着最真挚的情感,怀揣着对国家最深沉的爱。而有这样一个人,他心中所想,梦中所做,甚至弥留之际的殷殷嘱托都是他所热爱的那片满目疮痍土地,那这个人是谁呢?对,是陆游。那陆游在那个颠沛流离的时代经历了什么?让我们一起走进今天的课文《书愤》。 1.了解陆游的生平及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把握文章脉络,提升文本理解能力。 3.理解诗人壮志难酬、年华空老、有心报国无路请缨的悲愤情怀。 4.背诵全诗。 学习目标 目录章节 壹 贰 叁 肆 知人论世 诵读感悟 深入探究 拓展延伸 (一)作者简介 陆游,字务观,号放翁,南宋伟大的爱国诗人。少年时陆游就立下了“上马击狂胡,下马草军书”的志向。坚持抗金主张,决心“扫胡尘”、“靖国难”。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屡遭朝廷投降派的排挤、打击,但是仍然坚持自己的理想。 知人论世 (二)写作背景 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陆游居家乡山阴时作了此诗。陆游时年六十有一,这分明是时不待我的年龄,然而诗人被黜,只能赋闲在乡。想那山河破碎、中原未收而“报国欲死无战场”,感于世事多艰、小人误国而“书生无地效孤忠”,于是,诗人郁愤之情便喷薄而出。 知人论世 (三) 题解 知人论世 ② 愤:愤慨,愤懑。 ③ 书愤:书写心中的愤懑与不满。 ① 书:书写。 诵读感悟 按照所标出的节拍,诵读该诗。 《书愤》 陆游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气】:豪情壮志 【长城】:御敌将领,作者自况 诵读感悟 初读:吟咏诗韵 1. 聆听范读 2. 自主诵读,读准字音 朗读指导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的“那”读上声调,“那知”重读。 “中原北望气如山”中“山”读升调,读出高山巍巍耸立之势。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语速稍快,语调激昂,显其豪壮。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句中“空”要重读,“ “已先斑”处读降调,整句语调低沉,显其沉郁。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中“真名世”“谁堪”重读,结句降调。 诵读感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思考一: 指什么? “世事艰” 1. 直接道出诗人经历的辛酸与坎坷。 2. 暗指投降派把持朝政,阻挠北伐,使诗人抗金复国的历程如此艰难。 诵读感悟 (早岁那知世事艰,中原北望气如山。) 思考二:“中原北望气如山”暗示了诗人什么样的愿望?通过这句诗,我们又能看到一个怎样的诗人形象? 1. 想要收复失地。 2. 诗人早年形象:雄心勃勃、意气风发、豪情满怀的爱国青年。 诵读感悟 (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 思考三:颔联写到了两次战斗,那诗人写这两次战斗是要表明什么呢? 1. 表明诗人渴望北伐,恢复中原,向往火热的战斗生活。 2. 表明南宋人民有力量保卫自己的国家。 3. 辉煌的过去与现在的情形形成鲜明对比。 诵读感悟 (塞上长城空自许,镜中衰鬓已先斑。) 思考四:颈联是写过去还是眼前?它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作用? (典故:南朝时刘宋名将檀道济曾自称为“万里长城”。皇上要杀他,他说:”自毁汝万里长城。“) 眼前。表达了诗人捍卫国家,舍我其谁的决心。 诵读感悟 (出师一表真名世,千载谁堪伯仲间!) 思考五:诗人在尾联运用这个典故有什么用意? 1. 暗讽统治者是“阿斗”,朝中又没有诸葛亮。 2. 诗人以诸葛亮自况,表明他至死也不会放弃恢复中原之志。 问题一: 诗歌中每一联都在书什么呢? 深入探究 首联“书”早年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