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4课《 驱散嫉妒的阴云》教案 一、教材解读与教学建议 (一)设计意图 学情分析:嫉妒是人类常见的一种心理现象,是在水平相当的人当中比较 容易出现的, 尤其在竞争的环境中。 初中二年级的学生正处于学习的激烈竞争时 期,同时也伴随着人际关系等青春期方面的困扰, 因此难免会出现嫉妒心理。 从 教育实践的角度讲, 初中生的情绪冲突、 人际冲突都在一定程度上伴随着嫉妒心 理。客观实际中每个人都不同程度存在嫉妒心理, 但嫉妒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绊脚石”, 而且对个人的身心健康也会造成不良的影响, 只有以平和的心态去 面对现实, 才能使人生更有价值和意义。 初中学生处于心理成长、 人格发展的重 要时期,同时也面临学业、 人际等的压力, 所以要帮助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特征 及危害,使学生正确看待别人的优点,缓解和消除学生的嫉妒心理。 (二)教学目标 了解嫉妒心理的特征、危害及产生的原因。 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嫉妒心理。 学会调适嫉妒别人和被别人嫉妒。 (三)教材结构 本课分为“心有所惑” “心有所思” “心有所悟” “心有所动” “心有 所获”五部分。 心有所惑: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案例的分析, 引导学生思考嫉妒他人和被他人 嫉妒的表现和原因。 教材案例中小王同学因为学习成绩优异被小张同学嫉妒, 小 王和小张因此都受到了消极的影响。 心有所思:澄清概念, 让学生了解什么是嫉妒心理。 教师引导学生联系实际 思考嫉妒心理有哪些表现、会带来怎样的情绪体验以及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应对。 教材中通过一幅考试成绩对比的图画作为引子, 从嫉妒和被嫉妒两个角度引导学 生联系实际理解嫉妒的心理学本质。 心有所悟: 帮助学生了解嫉妒心理产生的三个心理学层次、 嫉妒心理产生的 原因以及嫉妒别人和被别人嫉妒的调适方法。 教材中通过一幅自我反省的图画表 达出调试嫉妒心理的方法概要即:学习对方,自我成长。 心有所动:教材通过引入积极心理学的理念和方法利用学生活动为载体, 引 导学生深入探讨嫉妒心理的意义, 从中寻找出积极的方面, 并在此基础上学会调 试和升华。 心有所获:再次帮助学生认识嫉妒心理的不同程度, 通过名人名言的形式引 导学生思考嫉妒心理也有积极意义。 教材再次描述嫉妒心理的发展层次有警示和 强调的含义。 (四)教学建议 1. 教学重难点: 引导学生客观的认识嫉妒心理。 学会嫉妒别人和被人嫉妒时的调适方法。 2.教学准备: 提前了解学生中关于嫉妒的案例,多媒体课件,笔。 3. 课时建议: 1 课时 二、活动过程示例 (一)案例分析,引出主题。 1 .案例呈现 引导学生思考:案例中的小王和小张有什么困惑 他们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困惑? 教师过渡: 案例中小王和小张的经历可能也在同学们中出现过, 每个人在生 活中都可能遇到被别人超越而无法释怀的事情,这是一种常见的社会心理现象, 心理学中称它为“嫉妒心理” 。这堂课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如何调试嫉妒心理。 案例拓展:历史人物嫉妒心理的案例如《三国演义》中“曹操杀杨修” “周 瑜嫉恨诸葛亮的才华,导致金疮迸裂,咽气身亡。 ”著名的英国物理学家牛顿嫉 妒晚辈, 生怕别人超过自己, 于是凭借他自己的地位, 压制格雷的电学论文的发 表;英国电影大师卓别林,利用自己的权力销毁了惟一的《海的女儿》的拷贝, 原因是他容不得才华超过自己的导演等。 备用活动:角色扮演, 教师可通过让学生扮演小王和小张, 引导学生思考嫉 妒心理的危害表现, 同时也可以通过对扮演同学的采访让学生了解嫉妒带来的消 极情绪和心理感受。 2. 引出主题 嫉妒心理的调试 (二)明确概念,联系实际。 1. 明确概念 嫉妒是与他人比较, 发现自己在某些方面不如他人而产生的一种交织着羞愧、 愤怒、怨恨的复杂情绪,是一种常见的现象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