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7955961

11.《百年孤独(节选)》课件(共39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65次 大小:45885454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学习目标 了解马尔克斯生平及其作品,积累文学常识。 1 梳理小说主要内容,概括分析人物形象。 2 分析文本中的象征意味及“魔幻现实主义”。 3 理解小说题目的含义。 4 一、情境导入 中国第一位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多次谈到马尔克斯的《百年孤独》对自己的影响。 莫言曾说:“(第一次读到《百年孤独》),心情是难以形容的,就像马尔克斯在巴黎读到卡夫卡一样,感到非常惊讶,拍案而起,原来小说可以这么写。” 让我们一起走进让人“拍案而起”的《百年孤独》吧。 二、学习活动 马尔克斯1927年出生于哥伦比亚马格达莱纳海滨小镇阿拉卡塔卡。童年与外祖父母一起生活。1936年随父母迁居苏克雷。1947年考入波哥大国立大学。1948年因内战辍学,进入报界。五十年代开始出版文学作品。六十年代初移居墨西哥。1967年出版《百年孤独》。1982年获诺贝尔文学奖。 加夫列尔·加西亚·马尔克斯(GabrielGarcía Márquez ,1927-2014),哥伦比亚作家,魔幻现实主义文学代表人物。 《百年孤独》是哥伦比亚作家加西亚·马尔克斯创作的长篇小说,是其代表作,也是拉丁美洲魔幻现实主义文学的代表作,被誉为“再现拉丁美洲历史社会图景的鸿篇巨著”。 作品描写了布恩迪亚家族七代人的传奇故事,以及加勒比海沿岸小镇马孔多的百年兴衰,反映了拉丁美洲一个世纪以来风云变幻的历史。作品融入神话传说、民间故事、宗教典故等神秘因素,巧妙地糅合了现实与虚幻,展现出一个瑰丽的想象世界,成为20世纪重要的经典文学巨著之一。 创作背景 小说背景从1830年至十九世纪末的70年间,哥伦比亚爆发过几十次内战,使数十万人丧生。本书以很大的篇幅描述了这方面的史实,并且通过书中主人公带有传奇色彩的生涯集中表现出来。政客们的虚伪,统治者们的残忍,民众的盲从和愚昧等等都写得淋漓尽致。作家刻画了性格鲜明的众多人物,描绘了这个家族的孤独精神。在这个家族中,夫妻之间、父子之间、母女之间、兄弟姐妹之间,没有感情沟通,缺乏信任和了解。尽管很多人为打破孤独进行过种种艰苦的探索,但由于无法找到一种有效的办法把分散的力量统一起来,最后均以失败告终。这种孤独不仅弥漫在布恩迪亚家族和马孔多镇,而且渗入的狭隘思想,成为阻碍民族向上、国家进步的一大包袱。 作家写出这一点,是希望拉丁美洲民众团结起来,共同努力摆脱孤独。所以,《百年孤独》中浸着的孤独感,其主要内涵应该是对整个苦难的拉丁美洲被排斥在现代文明世界的进程之外的愤懑和抗议,是作家在对拉丁美洲近百年的历史,以及这块大陆上人民独特的生命力、生存状态、想象力进行独特的研究之后形成的倔强的自信。这个古老的家族也曾经在新文明的冲击下,努力地走出去寻找新的世界,尽管有过畏惧和退缩,可是他们还是抛弃了传统的外衣,希望融入这个世界。可是外来文明以一种侵略的态度来吞噬这个家族,于是他们就在这样一个开放的文明世界中持续着“百年孤独”。作者表达着一种精神状态的孤独来批判外来者对拉美大陆的一种精神层面的侵略,以及西方文明对拉美的歧视与排斥。 拉丁美洲特有的文学流派。它立足于拉美现实,运用荒诞派的手法,将拉美的现实生活与神魔鬼怪等幻觉的东西融为一体,往往写得晦涩难懂。它在拉美兴盛,又接受欧洲文学,尤其是现代派文学的影响,又有独特的印第安文化;其中的传说、神话、巫术、幻觉、怪诞成分为作家所吸收。 代表人物:马尔克斯 原则:变现实为幻想,而不失其真。 特点:(1)弥漫着浓重而强烈的神奇气氛。 (2)具有鲜明的反殖反帝反封建反独裁的进步倾向 (3)善于借鉴、吸收和运用外来文化,并且结合本民族的习俗加以提炼、发展和融会贯通。 魔幻现实主义 ◆智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