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8047051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解析版)

日期:2024-06-16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96次 大小:105859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
  • cover
湖北省武汉市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语文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 1.(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 《论语》通篇看起来都在讲修齐治平的义理,但并不会让人觉得艰深晦涩。相反,它能让人常读常新,究其原因,在于其文本的一种文学性特质。文学性与情绪情感、表达手法、场景氛围、气韵节奏紧密相关。读《论语》,看见的却是一个一个人。 儒家以人伦教化为己任,圣贤是全民之师,绝不把自己与众生隔绝。从文辞的表达特征来讲,“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君子乎?”学习、交友、日常交往,讲的都是来自百姓日用的生活场景和生活体验,同时又是安身立命、政通人和,读来亲和惬意,明白通畅,从容不迫,语常不语怪”。 虽说如此,《论语》在遣词用句上却从不粗陋,通篇可见精巧的句子结构,文胜质则史”,《述而》篇的“君子坦荡荡,《泰伯》篇的“兴于诗,立于礼,无以言”的诗教观高度统一,极具韵律和美感。 文学的核心是人。作为言行录,《论语》中对于孔子在不同情境中的神态和表情的描写虽然简约,却十分生动可感。 《阳货》篇中记录了孔子与弟子子游的一段对话———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曰:“割鸡焉用牛刀?”子游对曰:“昔者偃也闻诸夫子曰:‘君子学道则爱人 子游做了武城的邑宰,实施庠序教化,学习礼乐的人很多,听到弹琴和歌唱的声音,有感于当时礼崩乐坏的时代背景,而在武城这个小地方却有如此成功的化民成俗,其实是有些喜出望外的,用了一种玩笑的口吻,说“割鸡焉用牛刀”。这表现了夫子少见的诙谐轻松、和蔼有趣的一面。子游回答:“以前我听老师说过,知了礼乐就会爱人;老百姓学习了道,孔子马上正色道:“学生们,言偃(子游),孔子从轻松诙谐到深沉肃穆,前后的转变,反映出孔子的真实亲切,也体现了他对于“治国安邦”之事的在意和敬畏。 以上内容,不是围绕“义理”而展开的,而是在具体的事件中呈现孔子的价值判断和情感倾向,后世对孔子的性格特点和精神境界的认知,也正是来源于《论语》中许多段落呈现出的“氛围感”和戏剧感。 《论语》的文学性,还体现在大量比喻手法的运用,其中有明喻、暗喻、借喻、反喻、引喻、对喻等。这些修辞的运用,大大提高了表达的形象性、趣味性,也引发了读者的想象。 如《子罕》篇中出现了两句以自然景物作比的句子,一句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另一句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这两句都称得上是千古名句,前者是对于时间和生命流逝的哲思咏叹,后者则是对于外境磨砺下的人的风骨彰显和对生命韧性、君子人格的歌颂。儒家的修身目标和原则,超越作为人的一种有限性,达成一种卓然和不朽。不管是对于时间流逝的紧迫感,孔子的感慨和譬喻都具有极深的意味。 《论语》中另一个广为人知的有趣比喻,是《述而》中的“浮云”意象。“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于我如浮云。”夫子的根本追求在于“道”,因此孔颜之乐完全是精神世界的坦荡和快慰,那些借由不义手段所获的财富地位,对夫子来说就像是浮云一样。之所以用“浮云”作比,它看起来很美很高,但却聚散不定,是因为世人大都目光短浅,被欲望羁绊而不得自主。而以孔子的大智慧,不受虚荣的惑乱,能够超然物外。 总体而言,《论语》的文学性特征,是儒家文化心理结构的外化,也对后世文人墨客的散文写作产生了深刻影响。每一位认真阅读《论语》的读者,在掩卷之时,也常能体会到一种难以言传的氛围感。这些情形,恰恰是因为《论语》真正体现了以“文”化人的力量。 (车凤《<论语>中的以“文”化人》,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孔子“不学诗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