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第一章 科学认识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概述 课前互动 说到心理健康你会想到什么? 你觉得心理健康教育课会讲授哪些内容? 你希望心理健康教育课采用什么样的方式上课? 案例分析 小敏,女,大一学生。从小就是个好学生,成绩优秀,能力出色,是在大家的赞扬和羡慕中长大。上大学前认真制定了学习、工作计划,本认为可以一直保持这种优势,可是大学生活却恰恰相反:竞选班干部失败、第一学期期末考试也没考到班级第一、和同学关系也不尽如人意,想找个说话的人都没有┄┄所有这些压的她喘不过气来,觉得这不是原来的自己,不知道怎么做才能回到原来优秀的自己,非常焦躁不安。 刚上大学的你,有没有类似的烦恼?如果你是小敏的朋友,你会如何帮助她调整自我呢?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一)什么是心理健康 1、 心理健康的含义: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对心理健康定义为:“所谓心理健康是指在身体、智能 以及情感上与他人的心理健康不相矛盾的范围内,将个人心境发展成最佳的状态。” 2、心理健康的标志: 身体、智力、情绪十分调和; 适应环境,人际交往中彼此能谦让; 有幸福感; 在工作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 过有效率的生活。 心理正常与心理异常、心理健康与心理不健康的区分 正常心理 异常心理 健康 不健康 心理障碍 精神疾病 心理的健康状态 心理问题(一般心理问题和严重心理问题) 神经症 精神病性障碍 精神分裂症,性心理障碍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二)心理健康的特点: 1、相对性 2、连续性 3、可逆性 4、动态性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三)心理健康的标准 1、智力正常 2、情绪健康 3、意志健全 4、人格完整 5、自我评价正确 6、人际关系和谐 7、社会适应正常 8、心理行为符合大学生的年龄特征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经过多年研究,1951年提出心理健康的10条标准: 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 能充分了解自己,并能恰当估价自己的能力; 生活理想切合实际; 不脱离周围现实环境; 能保持人格的完整与和谐; 善于从经验中学习; 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 能适度地宣泄情绪和控制情绪; 在符合团体要求的前提下,能有限度地发挥个性; 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地满足个人的基本要求。 道家要求人们淡泊名利、清心寡欲,待人不骄不躁、诚恳谦虚。“上善若水,厚德载物”,体现出道家处世平和、宽容、自然的态度。道家另一个思想原则是虚其心,道就是虚,去除心中的念想和心事就会快乐,把心放空,才能体验生命的乐趣,虚心方能容物,虚心方能容人。随着社会物质生活的丰富,人们对贪欲的异化越来越明显,同时也伴随着产生了很多的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比如典型的焦虑症,就是由于紧张、忧虑、恐惧等情绪交织在一起产生的一种情绪状态。还有常见的心理疾病抑郁症,表现为某种生活欲望受挫后的失落反应。只要在生活中不苛求,不抱过多的不切实际的期望,就能够保持良好的心境,从而不会再自寻烦恼,更不会出现心理问题、心理障碍。 知识链接 一、正确认识心理健康 1.理想与现实的矛盾 2.自尊与自卑的矛盾 3.求知欲强与识别力低的矛盾 4.交往需要与闭锁心理的矛盾 5.性冲动与性压抑的矛盾 6.竞争与求稳的矛盾 7.理智与情感的矛盾 8.独立与依赖的矛盾 二、大学生常见的心理矛盾 三、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方法 建设和营造有利于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环境 “3·20心理健康教育周”和“5·25心理健康日” “3·20心理健康教育周”(3·20的谐音为咱爱您)于2012年由江苏省教育厅首次提出。在这一周,大家开展各种心理健康宣传教育主题活动,旨在发动政府、学校、家庭等社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