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察 传 《吕氏春秋》 学习目标 1.了解《吕氏春秋》的相关知识;把握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2.通过精读文本,分析并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方法。 3.领悟对传闻要细审明辨,验之以理的道理和方法,提高自己辨别传闻真伪的能力。 学习重难点 【重点】把握文章大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 【难点】分析概括文章的论证思路。。 《吕氏春秋》相关知识 《吕氏春秋》是战国晚期商人吕不韦成为秦国丞相之后,在他主持下由府中门客集体编撰而成的一部名著。约公元前239 年完成,正值秦国秦始皇统一六国前夕。此书是以道家思想为主干,融合众家所长,兼采阴阳、儒墨、名法,兵农诸家学说而完成的一部著作。全书共分为十二纪、八览、六论,共三个部分,二十六卷,一百六十篇,约二十万字。十二纪主要论述天时,八览主要论述人事,六论则主要阐释地理。知识范围涉及易学、阴阳、五行、干支、养生、军事学、政治学、音律、星象、农业生产、气象、自然、历史、地理、工艺、机械等多个方面。吕不韦认为其中包括了天地万物古往今来的事理,所以称之为《吕氏春秋》,还留下了"一字千金"的典故。高诱说《吕氏春秋》"此书所尚,以道德为标的,以无为为纲纪",后来学者将《吕氏春秋》称为杂家著作。书中的哲学思想、政治思想以及它所保留的科学文化等方面的历史资料,成为华夏民族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 题解: “察传”即明察传闻之意。文中认为传闻中的事物往往有似是而非之处,应加以审察、深思和验证,否则将铸成大错,甚至导致国亡身死。文章多用寓言故事为论据,生动有趣。 层次划分: 第一层:第一段 第二层:第二段 第三层:第三至五段 第四层:第六段 整体感知 夫得言不可以不察,数传而白为黑,黑为白。故狗似玃,玃似母猴,母猴似人,人之与狗则远矣。此愚者之所以大过也。 闻而审,则为福矣;闻而不审,不若不闻矣。齐桓公闻管子于鲍叔,楚庄闻孙叔敖于沈尹筮,审之也,故国霸诸侯也。吴王闻越王勾践于太宰嚭,智伯闻赵襄子于张武,不审也,故国亡身死也。 【注释】 1.本文选自《吕氏春秋·慎行论》。察传:对于传言要加以审察,以明辨是非。察∶审查。 2.言∶传闻的话。 3.玃(jué)∶一种体形较大的猴子。 4.母猴∶猕猴。 5.过∶犯错误,名词用作动词。 6.而∶假设连词,如果。 7.不若无闻∶不如不听到为好。 8.之:代词,指代管仲、孙叔敖。 9.国霸诸侯:国家在诸侯中称霸。 10.“吴王”句:昊王夫差战胜越王勾践,围困勾践在会稽。勾践叫大夫文种贿赂吴国太宰豁。太宰豁说服昊王夫差和越王勾践议和,释放了勾践。后来勾践灭了吴国,夫差自杀。 11.“智伯”句:智伯听了张武的谋划,攻打赵襄子。赵襄子联合韩、魏两国击退智伯,杀了智伯,灭了伯一族。 12.身:自己,自身。 听到传闻不可以不审察清楚,多次辗转相传,白的成了黑的,黑的成了白的。所以狗似玃,玃似猕猴,猕猴似人,但是人和狗的差别就很远了。这是愚人所以犯大错误的原因。 听到传闻如果加以审察,就有好处;听到传闻如果不加审察,就不如不听。齐桓公从鲍叔牙那里得知管仲治国理政的超人之处,楚庄王从沈尹筮那里得知孙叔敖杰出的政治才能,听到之后加以审察,因此国家称霸于诸侯。吴王从太宰嚭那里听信了越王勾践(是如何真心实意臣服于吴国)的事,智伯从张武那里听说赵襄子(如何忠实于自己)的事,没有经过审察便相信了,因此国家灭亡自己送了命。 译文 凡闻言必熟论,其于人必验之以理。鲁哀公问于孔子曰:“乐正夔一足,信乎?”孔子曰:“昔者舜欲以乐传教于天下,乃令重黎举夔于草莽之中而进之,舜以为乐正。夔于是正六律,和五声,以通八风。而天下大服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