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目 录 一、教学目标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三、教学过程 四、巩固拓展 一、教学目标 1.了解汤显祖的生平及创作,了解本文的写作背景。 2.品味戏曲语言,分析艺术手法,提高鉴赏戏曲的能力。 3.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二、教学重难点 体味杜丽娘对自由生活的向往、人性的复苏。 汤显祖(1550—1616),中国明代戏曲家、文学家。字义仍,号海若、若士、清远道人。汉族,江西临川人。公元1583年(万历十一年)中进士,任太常寺博士、礼部主事,因弹劾申时行,降为徐闻典史,后调任浙江遂昌知县,又因不附权贵而免官,未再出仕。曾从罗汝芳读书,又受李贽思想的影响接受了泰州学派的学说,崇尚真性情,反对程朱理学对人性的束缚。在戏曲创作方面,反对拟古和拘泥于格律。作有传奇《牡丹亭》《邯郸记》、《南柯记》、《紫钗记》,合称《玉茗堂四梦》,以《牡丹亭》最著名。在戏曲史上,和关汉卿、王实甫齐名,在中国乃至世界文学史上都有着重要的地位。 三、教学过程 (一)背景知识 1.作者简介 上薄风骚,下夺屈宋,可与《西厢》交胜。 ———张埼《衡曲麈谈》 “家传户诵,几令西厢减价。” ———沈德符《顾曲杂言》 一生四梦,得意处惟在《牡丹》 ———汤显祖 《批点玉茗堂牡丹亭序》 《牡丹亭》足可与莎士比亚《罗密欧与朱丽叶》齐名 2.《牡丹亭》影响 冷雨幽窗不可听,挑灯闲看牡丹亭; 人间亦有痴于我,伤心岂独是小青。 《花朝生笔记》 冯小青在弥留之际写下生命绝唱。 《牡丹亭》影响 广泛而深刻的影响: 《牡丹亭》共五十五出,写杜丽娘为追求爱情因梦而死,死后因得到爱情而生的过程。写杜丽娘为情而死,揭露了在明代封建专制主义的重压下,青年女性被摧残的事实;为情而生,则表达了广大青年要求个性解放,争取爱情自由和婚姻自主的强烈呼声。 前半出写游园,后半出为惊梦。作者通过杜丽娘要求冲破封建礼教牢笼的强烈愿望和对自由爱情的热烈追求,表达了汤显祖以“情”反“理”的进步思想。 《牡丹亭》简介 《游园》是《牡丹亭》中的一出重戏。从情节看,“游园”是杜丽娘冲破礼教牢笼的第一个实际行动,是杜丽娘由生到死的关键。 如果没有“游园”,杜丽娘就不会受到美好春光的强烈刺激,也就不会做那样离奇的梦,不会有“寻梦”“写真”“诘病”“闹病”等一系列的戏剧情节。 《牡丹亭·游园》 【商调引子】【绕地游】(旦上)梦回莺啭,乱煞年光遍。人立小庭深院。(贴) 炷尽沉烟,抛残绣线,恁今春关情似去年? 这是游园之前第一曲。这支曲子写杜丽娘对春的关切之情。三春季节,春色撩人,杜丽娘因春感怀。杜丽娘对春天的关情,也是对自己青春的关情。 (二)文本分析 《乌夜啼》一词(词略),道白得体,起过渡说明的作用,既写情态又写心情,产生了很好的戏剧效果。抒写杜丽娘的情怀,集中在一个“闷”字上。“闷”是由伤春引起的,要排遣“闷”,就得“借春看”。因此,她吩咐春香,扫除花径,准备起程。 《牡丹亭·游园》 【步步娇】袅晴丝吹来闲庭院,摇漾春如线。停半晌,整花钿,没揣菱花,偷人半面,迤逗的彩云遍。(行介)步香闺怎便把全身现! 第二支曲,写杜丽娘对镜试妆,准备游园。本曲首二句是承上曲末句而来的。本曲写出了一个娇滴滴的少女在春光的招引下含情脉脉的微妙心理。娇羞之情,溢于言表。 《牡丹亭·游园》 【醉扶归】(旦)你道翠生生出落的裙衫儿茜,艳晶晶花簪八宝填,可知我常一生儿爱好是天然。恰三春好处无人见,不提防沉鱼落雁鸟惊喧,则怕的羞花闭月花愁颤。 这一曲写杜丽娘对自己美貌的赞赏,充分写出了杜丽娘由自我觉醒到自我热爱的激情,体现了杜丽娘对自己青春年华的珍爱,流露了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