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茅盾 风景谈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艺术特点的含蓄之处; 感受矛盾的叙事风格 。 学习重点和难点 品味矛盾文学语言的含蓄美 感受文中六幅画面所展现的内在精神 你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卞之琳 作者简介 茅盾(1896年-1981年),原名沈德鸿,字雁冰,笔名茅盾、郎损、沈仲方、沈明甫等,浙江省嘉兴市桐乡市人。茅盾出生在一个思想观念颇为新颖的家庭里,从小接受新式的教育。后考入北京大学预科,毕业后入商务印书馆工作,从此走上了改革中国文艺的道路,他是新文化运动的先驱者、中国革命文艺的奠基人。 走近作者 茅盾同时也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文学评论家、文化活动家以及社会活动家。代表作有小说《子夜》、《春蚕》和文学评论《夜读偶记》。1981年3月14日,茅盾自知病将不起,将稿费25万元人民币捐出设立茅盾文学奖,以鼓励当代优秀长篇小说的创作。 茅盾对作品选材的注意力一直放在那些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上,捕捉和传达那些新近发生的重大事实,将当代重要的政治经济事件作为自己的创作题材。他的大多作品都可以说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艺术的大事记,是纪实的文学报告,是中国现代革命史的现实主义的编年史。茅盾的作品具有鲜明的时事性、纪实性和传记性的特征。 解题 写作背景 这篇文章是作者1940年底在重庆写的。作者于1940年5月10日访问过延安,亲眼看到了边区军民的生活,感受到它们的崇高精神,因而写了这篇文章。因为这篇散文发表于国民党统治区,作者不能不用比较含蓄的写法来表达自己意在言外的思想感想。 整体感知 文中依次写了哪些风景?请从所给的词语中为每一幅“风景”找个最适合的标题,并说明理由。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沙漠驼铃 高原归耕 高原归耕: 蓝天、白云、黑的山、梯田和庄稼,成就了一幅剪影,伴随而来的是“粗朴的短歌”“愉快的旋律”,反映出黄土高原(解放区)人民的辛勤劳作和他们的淳朴、愉悦之情 通过“意识流”手法的运用,作品反映了很广的生活面,使生活现象之间产生了一系列强烈的对比,如中国和外国,乱糟糟的车厢与童年生活的平静,瓦特和史蒂文森时代的闷罐子车身与崭新的火车头,等等。最主要的对比是,落后、令人不适的闷罐子车里,却有先进的、精巧的进口录音机在放德语歌曲。 延河夕照 石洞雨景 桃林小憩 北国晨号 北国晨号: 由嘹亮的喇叭声带出画面,塑造了一名小号兵和一位哨兵的形象,它们沐浴在霞光之中,屹立在山峰之上,英姿飒爽,严肃、坚决、勇敢,凛然不可侵犯。这两名战士是民族精神的化身。作者认为画面上这些站在民族解放斗争第一线的中华民族的优秀儿女乃是“伟大中之最伟大者。” 体验升华 六幅画中,第一幅泛指人类的活动,其余各幅描写的地点都是解放区,描写的对象是解放区的人民和战士,不仅写他们的生产劳动、武装斗争,而且还写他们崇高的精神世界。 可见作者名义上是谈风景,实际上是写人,而写人当中又突出解放区军民,尤其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武装力量,含蓄的说明,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的抗日军民的身上寄托着我们民族解放的希望。 课堂总结 本文借赞美自然风光,热情赞扬了解放区军民顽强的战斗意志和高尚情操,抒发了自己热爱共产党领导下的抗日根据地的深情。 请结合《白杨礼赞》和《风景谈》两篇文章,谈谈对矛盾艺术表现手法的了解? 思考与练习 《子夜》 《白杨礼赞》 推荐阅读 谢 谢 观 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