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王蒙 春之声 学习目标 了解本文运用的“意识流”表现手法; 体会本文放射性的结构特点;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学习重点和难点 品味“把平淡的事物表述得饶有趣味”的语言特色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体会文中表现出的新旧冲突、社会转变的鲜明的时代特点。 作者简介 王蒙 ,曾用笔名阳雨。1956年以一篇“干预生活”的作品《组织部新来的青年人》而引起轰动,1957年因这篇小说获罪被划右派,1979年平反。1983至1986年任《人民文学》主编。1986年当选中共中央委员,任中国作协副主席、书记处书记。作品《最宝贵的》、《悠悠寸草心》、《春之声》、《蝴蝶》、《相见时难》等先后获全国优秀短、中篇小说奖。有广泛的国际声誉,曾获得意大利的蒙德罗文学奖和日本创作学会的“和平文化奖”等。他的创作一直求变求新,经常领风气之先。 走近作者 前期创作主要运用现实主义手法反映现实生活,揭示各种矛盾,语言尖锐、泼辣、幽默。 新时期以后更多地采用意识流手法,突出人物的意识活动,意在“给读者以启迪、鼓舞和慰安”;也有一些幽默讽刺作品,对人物的缺点进行“善意的揶揄和有节制的讽劝”。 代表作品主要有长篇小说《青春万岁》《活动变人形》《季节三部曲》等,中篇小说《蝴蝶》《相见时难》等,短篇小说《组织部来了个年轻人》《春之声》等,散文集《轻松与感伤》,诗集《旋转的秋千》等。 作品魅力 王蒙的作品反映了中国人民在前进道路上的坎坷历程,他也由初期的热情、纯真趋于后来的清醒、冷峻,而且乐观向上、激情充沛,并在创作中进行不倦的探索和创新,成为新时期文坛上创作最为丰硕、也最有活力的作家之一。 写作背景 1966年开始的“文化大革命”是一次空前的浩劫,无论在教育科技还是在经济建设中国都处在一个停滞不前的状态。粉碎“四人帮”之后,人们希望尽早结束社会动乱,把我国建设成繁荣富强的现代化国家。这股猖獗十年、祸国殃民的政治势力终于被扫除掉,真是大快人心!结束“文化大革命”这场灾难,使中国获得了有利的发展契机。 小说就是反映的这一时期的内容。 课前导语 小说的题目“春之声”,取自小说中火车上录音机里传出的德语歌曲和约翰·斯特劳斯《春之声圆舞曲》,同时也蕴含着上世纪80年代初期人们对“时代”的特定指认方式。 课前导语 这篇小说热忱地表现和歌颂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大地出现的新的希望和转机,揭示出了一个富有重大历史意义的主题。直面现实的勇气揭露出我们生活进程中出现的曲折和矛盾,但他并非只是一味地描绘社会生活的阴暗侧面,相反,他总是注意从纷纭复杂的社会现象中准确把握时代本质,给读者以思想上的启迪和精神上的鼓舞。 整体感知 《春之声》故事情节十分简单: 工程物理学家岳之峰从国外考察归来,坐一辆条件恶劣的闷罐子车回阔别20多年的家乡探亲,本来很有些不快,但没想到在这里还有人放德语歌曲,这又使他兴奋起来。作品没有像传统小说那样根据时间顺序来叙述故事,而是着力于呈现人物的意识流动。 作者通过主人公的联想,突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把笔触伸向过去和现在,外国和中国,城市和乡村,呈现出放射性的线条。 所有的线条又都有一个共同的端点,那就是坐在1980年春节前夕闷罐子车里的主人公的心灵。 小说借鉴了“意识流”的表现手法,特别是最能体现“意识流”手法特点的自由联想。如小说的第二自然段就是很典型的自由联想手法的运用。主人公由车轮撞击铁轨的噪音引起一连串的联想,这些联想之间并没有必然的因果关系,它们只是在某一点上相似或者相关。这种自由散漫、跳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