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统编版五年级语文上册 12 古诗三首 题临安邸 题临安邸 宋 林升 旅店。 题写。 题写在临安旅店里的诗。 南宋京城。 课文解读 公元1126年,金人攻陷北宋首都汴梁,俘虏了徽宗、钦宗两个皇帝,中原国土全被金人侵占。赵构逃到江南,在临安即位,史称南宋。 南宋小朝廷并没有接受北宋亡国的惨痛教训而发愤图强,当政者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对外屈膝投降,对内残酷迫害岳飞等爱国人士;政治上腐败无能,达官显贵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 创作背景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作者名片 走进作者 林升(1106年~1170年)字云友,又名梦屏,号平山居士,南宋诗人。生活在南宋孝宗朝,是一位擅长诗文的士人。事见《东瓯诗存》卷四。《西湖游览志余》录其诗一首。名诗有《题临安邸》。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题临安邸 [宋] 林 升 山 外 青 山 楼 外 楼, 西 湖 歌 舞 几 时 休? 暖 风 熏 得 游 人 醉, 直 把 杭 州 作 汴 州。 dǐ xūn / biàn / / / 初读古诗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题临安邸 山外青山楼外楼, 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 直把杭州作汴州。 休:停止 熏:气味侵袭 醉:沉醉 直:简直 汴州:北京的都城,汴梁(今河南省开封市) 1.春风 2.淫靡之风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山外青山楼外楼 诗人抓住临安城的特征———重重叠叠的青山,鳞次栉比的楼台。 诗人首先描写了祖国大好山河,起伏连绵的青山,楼阁接着一个,这是多么美好的自然景象。 诗人描写山河的美好,表现出的是一种美景、一种乐景。 深入赏析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陆游临终之际还在盼望统一,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都做了些什么? 情景导入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西湖歌舞几时休 第二句,诗人触景伤情。 这样美好的大好山河,却被金人占有。诗句中一个“休”字,不但暗示了诗人对现实社会处境的心痛,更为重要的是表现出诗人对当政者一味“休”战言和、不思收复中原失地、只求苟且偏安、一味纵情声色、寻欢作乐的愤慨之情。 深入赏析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 / / / / / / / / / / / / / / / 再读诗歌,划分节奏。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西湖歌舞几时休 这里,诗人运用反问手法,加强语气,为文章奠定激昂悲愤的基调。诗人不但强化了自己的对这些当政者不思收复失地的愤激之情,也更加表现出诗人对国家命运的担忧而产生的忧伤之感。 深入赏析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北宋京城 简直 杭州的今天是汴州的昨天,但是杭州的明天说不定就是汴州的今天!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暖风熏得游人醉 诗人面对这不停的歌舞,看着这些“游人们”陶醉其中,不由得表现出自己的感慨之情。 其中,“暖风”一语双关,在诗歌中,既指自然界的春风,又指社会上淫靡之风。在诗人看在,正是这股“暖风”把“游人”的头脑吹得如醉如迷,忘记了自己的国家正处于危难之中。 深入赏析 带着自己的情感体会再读古诗 题临安邸 [宋]林 升 山外/青山/楼外楼,西湖/歌舞/几时休? 暖风/熏得/游人醉,直把/杭州/作汴州。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失 山河破碎。统治阶级不思收复失地而是一味纵情享乐,诗人此刻心情如何? 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之情,以及对当朝者的讽刺 为国家命运担忧 为统治阶级悲愤 全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以古为镜,能够知兴替;以人为镜,能够明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