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宜兰童谣》微课教学设计 授课年级:二年级下册 课型:欣赏课 授课教师: 【教学内容】 1.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及宜兰童谣《丢丢铜》。 2. 区分不同管弦乐器的音色特点。 3. 拓展: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材分析】 《宜兰童瑶》选自鲍元恺《台湾音画》的第三乐章。采用台湾宜兰童谣《丢丢铜》和《天黑黑》的旋律重新编曲而成,大提琴均匀的快速音符模拟着旧式火车的车轮飞转,四只法国号各自相距半音模拟着汽笛长鸣,轻快的双簧管展现着孩子们欢笑嬉闹,短笛和单簧管在竖琴的背景上描摹着孩子们的悠然自得。它们合着那灵逸跃动的节奏、轻快活泼的旋律,生动有趣地展现了儿童欢快、喜悦的心情。 《丢丢铜》,也称《丢丢铜仔》、《宜兰调》 ,是一首表现孩子们迎接火车进山的欢快歌曲一一“火车行到(伊都阿莫呀伊达丢暧哟)碰(啊)孔内,碰孔的水(伊都丢丢铜子伊都阿莫啊依都丢仔(伊都)低落来....”。歌词虽然完全改过,但那“丢丢铜”的象声词却被保存下来。 【学情分析】 二年级学生刚刚接触欣赏,好奇心强、活泼好动、善于模仿,因此让学生在玩中体验,玩中学习,玩中创造促进学生个性发展。知识掌握上,许多学生对台湾的历史、环境了解不多,所以在课件上多些体现。动机和兴趣上,老师应在课堂上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来自学生主体的最有力的动力。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通过童谣《丢丢铜》让学生熟悉《宜兰童谣》中主旋律出现,并能听辨出主旋律出现次数和使用的不同乐器及音色。 2.过程与方法:欣赏管弦乐合奏《宜兰童谣》,感受乐器活泼欢快的情绪以及台湾童谣的魅力。能分辨钟声、火车鸣笛、行进的声音。 3.情感与态度:引导学生感受《宜兰童谣》的风格特点,提高学生的音乐感受、鉴赏能力。让学生在活动中了解海峡两岸的音乐文化,坚定祖国统一的信念。 【教学重点】 了解乐曲中的音乐形象,感受台湾童谣的音乐风格,知道海峡两岸文化一脉相承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听辨乐曲中主旋律出现的次数及演奏乐器和音色。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导入 师:(播放中国台湾宜兰风景视频,以《宜兰童谣》片段为视频背景,音乐教师介绍台湾宜兰。 介绍词:同学们,大家好!今天,老师要邀请大家和我一起坐上音乐的小火车去旅行。快看火车开来了,我们一起上车吧!今天,我们目的地是位于我国宝岛台湾上一个美丽的地方———宜兰县。宜兰是一个多山的地方,在那儿森林茂密、何川壮丽,总是吸引大批的游客前去游玩。我们的火车就要到达了,快听,宜兰的小朋友已经唱起歌儿在迎接我们了,请同学们仔细听一听他们唱的歌曲内容? (教学意义:通过视频让学生了解宜兰这个地方的风景和地方特色,并引出歌曲主题部分。) 欣赏宜兰民歌《丢丢铜》 感受、分析歌曲 师:(播放歌曲《丢丢铜》)你们听懂他们唱的内容了吗? 生:老师我听不太懂。 师:听不太明白很正常,因为宜兰的小朋友是用方言闽南语来演唱的,歌曲叫做《丢丢铜》。 师:接下来请同学们和老师一起用“la”来试着唱一唱这首歌曲的旋律,感受宜兰小朋友的热情。 (教学意义:熟悉歌曲《丢丢铜》的旋律,为后面《宜兰童谣》中主题的听辨打下基础。) 三、聆听歌曲《宜兰童谣》(片段) (一)初次完整聆听 师:我们一起感受了宜兰小朋友的热情,同学们快下车吧,今天他们还给我们准备了一首好听的歌曲!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请你在欣赏时思考以下两个问题:一、二 (教师出示问题页PPT) 师:同学们,在刚刚的乐曲中你寻找到答案了吗? (教师播放歌曲《宜兰童谣》片段2’10”) 生:我听到了,那个熟悉的旋律是《丢丢铜》,在乐曲中好像出现了4次。 师:细心的你回答得真准确。 (教学意义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