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2.1 有理数 教学设计 一、内容和内容解析 1.内容 本章是人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 数学》七年级上册(以下统称“教材”)第一章“有理数”1.2有理数第1课时,内容包括理解有理数的概念,掌握有理数的两种分类方法. 2.内容解析 本节课是在引入了负数和学习了运用正数与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的基础上,将小学阶段学习的数扩充到有理数并对有理数进行分类,既是小学阶段学习的数到有理数的衔接与过渡,也是后面学习数轴、相反数、绝对值以及有理数运算的基础.本节课还初步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和分类的方法,形成新的知识体系,使学生感受数的应用价值以及增强学生数感.因此,本节内容在教材中处于十分重要的地位.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重点为:理解有理数的概念. 二、目标和目标解析 1.目标 (1)理解有理数的意义,了解数由整数到分数到负数进而发展到有理数的扩充过程. (2)了解有理数两种不同的分类方法,会判断一个有理数是正数、负数,或是正整数、负整数、正分数和负分数. 2.目标解析 (1)有理数的意义是在正数、负数概念的基础上给出的.有理数概念的教学,应在全面回顾正整数、正分数、0,以及负整数、负分数的基础上,先完善整数、分数的内涵,再给出有理数的概念. (2)有理数概念的教学,应该让学生体会有理数概念的扩充过程,了解正整数、自然数的差异,了解有理数0的地位和作用,并会用两种不同的标准理清有理数的分类,初步体会分类思想在有理数概念学习中的使用. 三、教学问题诊断分析 通过小学阶段的学习,学生对数已经有了比较全面深刻的的认识,不过同时思维也造成了一定程度的定势,这就容易与数的概念的扩充发生冲突.另外,刚刚步入初中的学生年龄小,对概念的理解能力不强,对枯燥的数字不如具体事物感兴趣,抽象思维能力弱,好奇、好动、好表现,不能长时间集中精力,因此,他们更喜欢参与生动有趣的教学活动,更容易接受形象直观的教学模型,更渴望得到教师的表扬与鼓励. 本节课还初步渗透了集合的思想和分类的方法,所以本堂课不仅是发展学生原有的认知结构,形成新的知识体系的主要通道,而且是渗透数学思想方法,感受数的应用价值以及增强学生数感的有效载体. 基于以上分析,确定本节课的教学难点为:准确领会、掌握有理数的分类方法. 四、教学过程设计 (一)出示问题,回顾旧知 1.上一节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 (1)用正数、负数表示具有相反意义的量; (2)“0”不再仅仅表示没有,在记数中有实际意义; (3)0既不是正数,也不是负数. 2. 如果自行车车条的长度比标准长度长2mm,记作+2mm,那么比标准长度短1.5mm,应记为 -1.5 mm. 3. 粮食每袋标准重50kg,先测得甲、乙、丙三袋粮食分别重:52kg,49kg,49.8kg,如果超重部分用正数表示,请用正数和负数记录甲、乙、丙三袋粮食的超重数和不足数. +2kg,-1kg,-0.2kg 师生活动:教师引导学生回忆上一节内容,学生可举出日常生活中的实例.学生在小组内快速回答第2、3题. 【设计意图】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忆所学过的数,同时举出相应的例子,一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二可以在所提问题中发现新的知识,引发学生的探究欲望. 在已有的认知结构基础上,让学生经过阅读、思考、交流后,发表意见,评价补充,加深认知,回忆数的扩充过程. (二)推进新课 问题1:我们在小学和前一节已经学习过那些数?请你任意说出一些. 师生活动:学生根据所学内容,回忆所学过的数,同时举出相应的例子,既可以让学生复习旧的知识,又可以在所提问题中发现新的知识. 追问1:①既是正数又是整数的数有_____. ②既是负数又是整数的数有_____. ③ 0是正数吗?是负数吗?是整数吗? ④既是正数又是分数的数有_____. ⑤既是负数又是分数的数有 追问2:在上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