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89262

继承与改革、创新与完善--从上海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谈起

日期:2025-05-05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 查看:85次 大小:1608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继承,改革,创新,完善,上海,数学
  • cover
本资料来自于资源最齐全的21世纪教育网www.21cnjy.com 继承与改革、创新与完善 ———从上海数学新旧教材的比较谈起 200233 上海市世界外国语中学 姚军 从上世纪70年代末至今的三十年间,上海各中学试用的数学教材按时间划分大致是这样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70年代末至90年代初;第二阶段90年代中期到本世纪初;第三阶段是最近几年。(为了叙述方便,本文将三套教材按时间顺序分别称为第一、二、三套教材) 时代在变迁,观念在更新,数学教材的变化是历史的必然,以新的理念支撑的新的教材一定会不断地完善。本文想通过一些实例的对比,谈谈对三套教材的一些粗浅认识,希望能对教材的不断完善起到一点点作用。 先从教学内容偏排上谈起。后两套(或称新教材)与第一套教材(或称传统教材)相比,在编排体系上、知识结构上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传统意义上教材的调整或修改,而是指导思想、教学内容、教学方式等方面的一次巨大变化。严格地说,后两套教材的指导思想是一致的,都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教学的目标;不同的只是偏排上的不同,或者可以说是新教材在不断调整、不断完善的过程中的两个环节。 第一套教材,尽管几经改写,但是基本上用的是大家公认的传统意义上的教材(俗称人教版的老教材)。“文化大革命”后的最初十年,教材的课程目标与“文化大革命”前的传统教材类似,但是它的编排体系不同。这时的教材,以“数学”为名义统领了十年制中小学阶段的数学教材。从八十年代中期开始,又以初中代数、平面几何、高中代数、三角、立体几何、平面解析几何为名各自独立为篇编写,此时的编排与“文化大革命”前的传统教材基本雷同。经过多年的锤炼,它的特点是循序渐进,结构严谨,几乎没有什么漏洞。谈起它的缺点,主要是传统的知识过多,缺少新鲜血液。这套教材中最新的是平面解析几何,它的诞生也已经300多年了。现代数学中的概率统计、线性规划、图论初步等在这套教材中没有踪影。虽然教材的编写者也曾经试图加入微积分的基础知识,但由于客观原因,除了数列的极限还保留在第三套教材中,其他的内容随着从必学内容(考试内容)到选学内容(考试时不能用),最后退出了教材。其次,第一套教材虽然强调运算能力与逻辑推理能力的训练,但是在应试制度下的教学方法,只是训练了学生解决书本上的问题的能力,对实际问题的解决常常是无从下手;学生缺乏将实际生活中存在的问题转化为能用数学知识来解决的问题的能力。虽然现在还不能说,用了新教材,学生就一定能具有这种能力,但至少能说新教材在作者方面的努力。还有,在多数国家已经降低了几何教学中的推理论证要求的时候,第一套教材还保留了许多冷僻的偏题、脱离实际的怪题、过于繁琐的难题要学生去面对,浪费了学生大量的精力。 后两套教材的编写都打破了传统的体系。虽然在教学内容的编排上有所不同,但是都不再将代数、几何、三角单独成篇出书。而是以“数学”为名义统领了中小学阶段的12年数学教材。两套教材都将代数、几何、三角的知识分散在从六年级到九年级以及高中三个年级的教材中,其特点是增加了现代数学中一些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关系密切的初步的知识,如简单的数据处理、概率统计等内容;删减了许多偏、难、繁、怪的内容,降低了一些知识点的教学难度。这两套教材的编写意图非常明显,要让学生 “学习有用的数学”, 学习“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继续学习所必需的数学基本知识和技能”。这两套教材借鉴了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 其多数的教学内容从建立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实际数学问题的环境入手,提供在现实生活中可以看得见的、富有数学含义的问题, 以及大量的可操作、思考与交流的机会;许多地方采用先设置问题情境,再建立数学模型,最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