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044335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考融合之《归园田居》训练(含解析)

日期:2024-06-15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62次 大小:45056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教考
  • cover
2024届高考语文诗歌复习 教考融合之《归园田居》 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下面小题。 田舍(其一) 文同 园林晓气清,篱巷夕阳明。 石窦闻寒碓①,烟坡见晚耕。 豚蹄供祷赛②,龟壳问阴晴。 欲识丰年乐,一村鸡犬声。 [注]①碓:舂米的用具。②祷赛:古时农事完毕后举行谢神的祭祀。 1.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无论晨昏,“园林、篱巷”中都是一派清明景象,反映出农家的祥和美好。 B.颔联视觉与听觉结合,描摹了热火朝天的劳动景象,写出丰年的来之不易。 C.颈联写乡亲们祭祀祈祷、占卜问事,写出了他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 D.尾联写“鸡犬声”既表现了农村的生活气息,又反衬出乡村的清静。 2.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都是田园诗,两首诗都写到了农村中最常见的景物,请比较两首诗在乡村场景和风物的选取上有何异同,请结合诗句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拟古九首(其八) 陶渊明 少时壮且厉,抚剑独行游。 谁言行游近?张掖至幽州。 饥食首阳薇①,渴饮易水流②。 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 路边两高坟,伯牙与庄周。 此士再难得,吾行欲何求! 【注】①首阳:山名,伯夷、叔齐为商时孤竹君二子,商亡,他们耻食周粟,隐居首阳山,采薇而食。②易水:水名,在今河北,荆轲为燕太子丹复仇去刺杀秦王,太子及宾客在易水为其送行。 3.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开篇以回忆手法入题,通过想象来抒写自己的少年怀抱。首两句起点很高,并由此而为全诗奠定了基调。 B.“饥食首阳薇,渴饮易水流。”这两句似乎是对“行游”者饮食起居的叙写,实际却是对伯夷、叔齐、荆轲等高人义士的追访。 C.“不见相知人,惟见古时丘”,两句运用对比的手法,抒发了物是人非的感慨。 D.本诗风格鲜明,读起来一气呵成,非常朴素,看不到刻意追求新奇的痕迹,十分自然。 4.这首诗与《归园田居(其一)》表达的感情有明显的不同,请简要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试题。 归园田居(其五) [晋]陶渊明 怅恨独策还,崎岖历榛曲①。 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②。 漉③我新熟酒,只鸡招近局④。 日入室中暗,荆薪代明烛。 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 【注】①榛曲:草木丛生的偏僻之处。②山涧清且浅,可以濯吾足:化用《沧浪歌》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③漉:滤,渗。④近局:近邻。 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归园田居(其五)》以一天耕作完毕之后、回家路上和到家之后的活动为描写对象,反映“归园田居”之后的另一个生活侧面。 B.“可以濯吾足”,借沧浪之水的清浊为比兴,形象地表达了诗人时清则仕、时浊则隐的心境。 C.“日入室中暗”,不知不觉,日落西山,“荆薪代明烛”,室内暗然,于是燃起根根荆草权当明烛。此句看似寒酸,却表现出了诗人的潇洒自如、自得其乐。 D.“欢来苦夕短,已复至天旭”两句中,“欢”字下着一“来”字,自然传神;诗人索性不顾时间,尽情畅饮,直至旭日渐升,方肯作罢。 6.这首诗在表达情感的方式上与《归园田居(其一)》有相似之处。请结合具体诗句进行分析。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小题。 饮酒·其十一 陶渊明 颜生称为仁,荣公[注]言有道。屡空不获年,长饥至于老。 虽留身后名,一生亦枯槁。死去何所知,称心固为好。 客养千金躯,临化消其宝。裸葬何必恶,人当解意表。 [注]荣公:荣启期,春秋时期的隐士,《列子·天瑞》记载其以绳索为衣带,鼓琴而歌,能安贫自乐,至九十而亡。 7.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颜生称为仁”和“屡空不获年”是讲颜回虽贫寒短命却为人所称道。 B.颜回、荣公虽美名流传却一生憔悴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