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049588

小学道德与法治统编版(五四学制)二年级下册3.11《 我是一张纸》第二课时《我从哪里来》教学设计

日期:2025-10-14 科目:政治 类型:小学教案 查看:68次 大小:39125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
小学,下册,我从哪里来,课时,第二, 我是一张纸
  • cover
《我从哪里来》课题教学设计 1.课题分析 本课题是全日制义务教育教科书(五四学制)人民教育-出卷网-《道德与法治》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11课第三分题《我是一张纸》中的教学内容,位于教材43页。所在的单元主题是《绿色小卫士》,该单元引导学生从身边可触可感的资源出发,理解自己所处时代的主题———绿色与环保,设计了《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四个分题。本分题共设计四个色块课题《小水滴的诉说》、《清新空气是个宝》、《我是一张纸》、《我的环保小搭档》。第一个分题通过“小水滴”的歌唱与遭遇不幸后的诉说,激发学生爱惜水的情感,同时引导学生有创意地珍惜水、节约水。第二个分题引导学生理解清新空气对美好生活的意义。第四个分题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切实落实绿色生活的观念与行为。本分题《我是一张纸》共设计三个色块课题《你找到我了吗》《我从哪里来》《我的苦与乐》。 本课题《我从哪里来》是第三个分题中的第二个色块课题,它独立构成一课题。本课题采用了拟人和童话的表达方式,引导学生明白纸的来之不易,从让朋友开心快乐的角度,引导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创造性地落实节约用纸的行为。 2.学情分析 二年级的小学生对日常生活中的纸非常熟悉,把纸和森林这两件事物联系在一起也是一件十分困难的事情。所以,在教学中我不断地用数字、图片等方式帮助学生搭建保护森林和节约用纸之间直观的桥梁,在头脑中形成概念。并通过亲自收集环境被破坏后给人类带来灾害的各种资料,了解树木与人的生活关系,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感受,增强保护环境的责任感,产生节约用纸的意识。 3.教学目标 情感与态度:体验保护环境的重要意义,形成初步的环保意识。 行为与习惯:对日常行为习惯进行思考,努力做到爱护树木。培养爱护资源、节约用纸的意识和行动,并体验使用自己造纸的乐趣。 知识与技能:知道树木是造纸的主要原料;了解森林被破坏后带来的灾难性后果。 过程与方法:尝试用观察、讨论等方法进行探究活动,并能与他人合作、交流、分享。 4.图文说明 教材第43页,展示成品纸制造需要的部分原料:芦苇、树木以及回收的废旧报纸等。旨在帮助学生了解纸与树木、树木与森林、森林与环保之间的紧密联系,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 教学重点:了解纸张来源与人们生活的关系。 教学难点:了解纸与环保之间的密切关系。 6.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有关造纸的图片、视频或文字资料等。 (2)学生准备:搜集有关造纸的相关信息材料。 7.教学过程主要环节设计 本课题的线索是让学生了解纸张的来源,感受纸与我们的生活密切相关,与环保问题紧密联系。本课题可考虑设计四个教学环节。 第一环节:创设情境,导入新课。本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猜谜语活动。教师言语创设情境,设计关于“纸”的谜语。 【设计意图:本节点组织学生进行猜谜语活动,这是二年级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形式,既激发了学生学习本节课的兴趣,又顺势引出本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 第二个节点:教师小结,导入新课。可设计教师用激情的导语,纸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纸究竟从哪里来?你们想知道吗?顺势导入本课的主题———我从哪里来,并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本环节教师抛出两个问题,将学生好奇心完全调动起来,教师揭示本课主题,激发学生参与课堂活动的浓厚兴趣,为本节课的教学拉开帷幕。】 第二环节:古今对比,了解纸张来源。本环节可设计两个节点: 第一个节点:了解古代造纸术。这一环节安排三个活动: 活动一:蔡伦造纸的故事,教师播放<蔡伦造纸术>视频。 活动二:小组交流蔡伦当时造纸用了哪些原料呢?可设计让学生在小组中交流自己课前搜集的资料,并互相说一说。 活动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