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里阴晴》练习题 一、夯实基础 1.给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注音。 宜兴( ) 真谛( ) 浓酣( ) 透露( ) 渲染( ) 色调( ) 模仿( ) 协调( ) 渗透( ) 含蕴( )【答案】yí dì hān lù xuàn diào mó tiáo shèn yùn 2.在下面语段中的括号中依次填入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 )。 湿,( )了山林、村落,( )了大自然的色调。山区的红土和绿竹,本来并不很协调,雨后,红土成了棕红色,草绿色的竹林也偏暗绿了,它们都( )了深暗色的成分,( )于含灰的中间调里,或者说它们都( )着墨色了。 A.改变 渗进 统一 渲染 含蕴 B.渗进 统一 渲染 含蕴 改变 C.渲染 改变 渗进 统一 含蕴 D.统一 渲染 含蕴 改变 渗进 【答案】C 3.下列选项中对课文中提及的绘画知识叙述错误的一项是( )。 A. 水彩画是用水彩绘成的画,水彩是用水调和后使用的绘画颜料,能表现出透明、轻快、湿润等特有效果。 B. 水墨画是指纯用水墨不着彩色的国画。 C. 印象派是19世纪下半叶在我国兴起的一个画派。 D. 油画是西洋画的一种,用含油质的颜料在布或木板上绘成,能表现出物体的真实感和丰富的色彩效果。 【答案】C 【解析】印象派绘画是西方绘画史上划时代的艺术流派,19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了它的鼎盛时期,其影响遍及欧洲,并逐渐传播到世界各地,但它在法国取得了最为辉煌的艺术成就。 4. 下列选项中对应关系错误的一项是( )。 A. 吴冠中———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B. 潘天寿———默看细雨湿桃花。 C. 张志和———《渔歌子》———斜风细雨不须归。 D.《孟子·告子上》———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 【答案】A 【解析】宋·苏轼《东坡题跋·书摩诘〈蓝田烟雨图〉》:“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5.下列句子中标点符号使用正确的一项是( )。 A. 车窗外———雨洗过的茶场一片墨绿,像浓酣的水彩画。 B. 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C. 曾有画油画的人说:江南不宜画油画。 D. 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有韵致。 【答案】C 【解析】A项中“车窗外———的破折号改为逗号;B项中“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需加引号;D项中“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中间的顿号改为逗号。 6.下列选项中对“我……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一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判断正确的一项是( )。 A. 拟人 B. 比喻 C. 拟物 D. 排比 【答案】B 二、课内阅读 (一)请根据课文内容,完成下列各题。 1.简要概括西洋油画家对阳光和阴雨的感受和表现与作者的不同。 答: 2. 对于“湿",作者既有自己的独特感悟,又在传统文化中找到了渊源,试分别用一句话加以说明。 作者的独特感悟: 传统文化的渊源: 3. 简要分析“人们喜欢晴天,有时也喜欢阴天,如果阴与晴中体现了两种审美趣味,则鱼和熊掌是可以兼得的”一句的含义,并指出其采用的修辞手法是什么。 答: 4.选文的最后一句“又画油画又画水墨,我的这两个画种都不纯了,只是用了两种不同的工具而已,头发都灰白了,还拿不定主意该定居到油画布上呢,还是从此落户在水墨之乡了!”是不是表明作者对自己的立场产生了动摇?请简要分析。 答: 【答案】 1.西方油画家崇尚阳光,“一味分析色彩与阳光的物理关系”,陶醉于阳光所刺激的强烈色彩感受,很少将阴雨作为一种审美趣味来表现。而作者却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 2. 作者的独特感悟: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 传统文化的渊源:中国画家爱画风雨归舟,爱画“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 3.作者在自己的绘画中同时融汇了中西方两种绘画技法,他认为这两者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