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单元 3.2蜀相 教案 【教学目标】 1.了解杜甫的生平及其成就,了解诗歌的写作背景。 2.抓住重点词语,分析景物意象,品味诗歌的意境。 3.把握诗歌的景与情,感受诗人忧国忧民、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1.理解“寻”“自”“空”在诗中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明确杜甫诗歌情景交融、借景抒情的写作特色。 【新课导入】 有这样位诗人,他是我国古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 他有积极的入世思想:“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 他坚信:“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小。” 他饱经忧患,感受到贫富对立,民不聊生:“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他心怀天下:“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 他就是———杜甫。 【写作背景】 唐肃宗乾元二年(公元759年),自当时唐王朝正处安史之乱,百姓流离。安史之乱以来就直颠沛流离的诗人杜甫到了成都。诗人从华州弃官西走,辗转抵达成都,自筑草堂。第二年春天,他满怀时事兴衰之感和对三国时诸葛武侯的景仰之情,只身前往到“锦官城”(成都)西北郊武候祠瞻仰凭吊,拜谒了始建于晋代的武侯祠庙。祠庙前那株相传为“孔明手植”的巨柏,历经沧桑,遒劲挺拔;绿树丛中的黄鹂百转千啼,自鸣得意。诗人面对年久失修,颓圮破败的祠堂,追念诸葛亮“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可贵精神和赫赫业绩,不由得触景生情,热泪满襟,于是写下了这样一首流传千古的七律———《蜀相》。 【作者介绍】 杜甫(712-770),字子美,生于河南巩县的瑶湾。他是我国文学史上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他的诗被公认为“诗史”。杜甫所处的时代,是唐帝国由盛而衰的一个急剧转变的时代。杜甫经历了所谓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的全部过程。 杜甫的一生约可分为四个时期: 1、三十五岁以前,是他的读书和壮游时期。 2、三十五到四十四岁,十载长安的困守时期。当权的是奸相李林甫和杨国忠。杜甫不仅不能实现他做宰相的政治抱负,而且开始过着屈辱的生活。十年困守的结果,使杜甫变成了一个忧国忧民的诗人。 3、四十五岁到四十八岁,是杜甫生活的第三期,陷贼与为官时期。这是安史之乱最剧烈的时期。曾被乱贼所劫,脱贼后,他被任为左拾遗,这是一个从八品、却又很接近皇帝的谏官。就在作谏官的头一个月,上疏时不料触怒肃宗,几受刑戮。从此他屡遭贬斥,但也因而更加接触人民生活。 4、此后杜甫弃官,在四川漂泊了八、九年,在湖北、湖南漂泊了两三年,最后死在由长沙到岳阳的一条破船上。 【题目解说】 全诗的立意在于人而不在于祠,祠只是一个抚今追昔的场景,意在引出诸葛亮其人;作者借祠写人,旨在歌颂诸葛亮的才智和功业,表达自己的敬仰和惋惜之情。杜甫更乐于从诸葛亮政治身份上来赞叹和凭吊他的历史功绩,这既切合他身处乱世,渴望有圣君贤相来匡扶摇摇欲坠大唐江山的处境,同时暗示出自己报国无门、功业未就的郁闷和隐痛。杜甫在这里不是让自己站在一个天下独步的智慧家面前沉思,而是借素志得展的政治家诸葛亮自况,抒发个人虽为黎民但心忧天下的仁人之心。另以《蜀相》为题更能突出诸葛亮在人们心目中独一无二的位置。 【层次结构】 第一部分(前两联,即首联和颔联):写谒武侯庙之所见。 第二部分(后两联,即颈联和尾联):写谒武侯庙之所感,是主旨所在。 【全文分析】 这首诗的题目叫《蜀相》,指的是谁? 明确:诸葛亮 ,字孔明,人称卧龙。公元221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蜀,任命诸葛亮为丞相,题目《蜀相》写的就是诸葛亮。 那诸葛亮是什么时期的人物呢? 明确:三国时期著名的政治家和军事家。 3、有谁了解诸葛亮的一些事迹,大家分享一下? 明确:空城计、草船借箭、火烧赤壁 他曾经为刘备制定了一系列统一天下的方针、策略,辅佐刘备振兴汉室,建立了蜀汉政权,形成了与曹魏、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