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44856

9《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53次 大小:18849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2
复活(节选),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高中
  • cover
实迷途其未远 觉今是而昨非 ———选择性必修上册第三单元《复活(节选)》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细节揣摩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的内心,尤其是聂赫留朵夫心灵的变 化,了解“心灵辩证法”。 2.探究 “复活”的内涵,理解作者在作品中寄寓的真挚情感、深刻思想和 创作意图,了解“托尔斯泰主义”。 3.思考社会背景对人物性格命运的决定性作用,探索各地不同的民族文化和 社会历史风貌。 二、重点难点 体会托尔斯泰对人生、人性的思考,对人类道德和价值的不断追求,学习联 系社会现实就人性与道德展开深入探讨 三、教学方法 批注法、讨论法、提问法、小组合作法等 四、学习过程 【导入】 一、总结阅读,回顾导入 通过前一个课时的学习,我们知道玛丝洛娃和聂赫留朵夫在监狱里相认了, 感受到了聂赫留朵夫心理变化的过程,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深入探究 “复活” 的内涵。 【新知学习】 任务二 探究“复活”的内涵。 活动一:辩一辩 1 1.聚焦课文后半部分,玛丝洛娃要男主人公动用金钱权力帮自己开释,聂赫 留朵夫能够拯救玛丝洛娃吗? 点拨:推断 1———可以拯救 推断 2———不能拯救 【设计意图】玛丝洛娃的复活越是艰难,越能体现聂赫留朵夫人性复苏的可 贵和道德自我完善的力量。 活动二:析一析 2.面对着自甘堕落、精神麻木的玛丝洛娃,聂赫留朵夫为什么那么痛苦? 点拨: 聂赫留朵夫身上寄托了作者的理想,“复活”了的既是聂赫留朵夫,也是玛丝洛娃,还有同是贵族的托尔斯泰。 “托尔斯泰主义”是俄国著名文学家列夫·托尔斯泰重要思想的结晶。一方面,它体现为对现实的无情批判;另一方面,它宣扬了赎罪、拯救灵魂、“道德自我完善” “不以暴力抗恶” 等观点,这是一种属于托尔斯泰自己的宗教“博爱”思想。 【设计意图】理解作者主张通过道德的自我完善,寄托于宗教,寄托于“博 爱”忏悔来改变世界的创作思想。 3.列夫·托尔斯泰说“所有人身上同时存在着两个人。一个是精神的人,他 所追求的是那种对己统一的幸福;一个是兽性的人,他一味追求个人幸福,并且 为了个人幸福不惜牺牲全人类的幸福。” 聂赫留朵夫和玛丝洛娃的“复活”,是 精神的人战胜了兽性的人,道德的人战胜了非道德的人,对此你有什么感想,请 以“人性与道德”为话题,写一段文字,谈谈你的感想。 参考理解: 人性是在一定社会制度和历史条件下人的本性,会受社会环境的影响。道 德是人们共同生活的行为准则与规范。人性如果失去了道德的支撑,那就成为“兽 2 性的人”。因此,道德在一定程度上克制了人性的不足,让人成为一个“精神的人”, 一个“真正的人”,一个大写的人。 【设计意图】以写促读,实现对文本的深入思考。 活动三:思一思 4.如果将两个人的结局写成玛丝洛娃同聂赫留朵夫破镜重圆,与原著的结局 相比你觉得哪一个更好? 点拨: 大团圆式的结局只能说明聂赫留朵夫精神的“复活”,托尔斯泰原来是把结 局写成两人移居国外过上了幸福的生活,后来又把结局改成玛丝洛娃和政治犯西 蒙松在一起,写出了玛丝洛娃为别人着想的精神“复活”,从而完整地诠释托尔 斯泰的“复活”情感与思想。 【设计意图】探究作者通过作品展现出来的对社会人生的思考。 5.需要复活的只有他们吗? 点拨: 世纪末沙皇专制下的俄国社会,有无罪却被关押的明肖夫母子,有因身份证过期被关押的泥瓦匠……无数无辜的老百姓因莫须有的罪名被关入大牢,被审判定罪。想要拯救这个社会的革命者,被冠以“政治犯”罪名,关进监狱。在沙皇统治下,没有人不需要拯救,整个社会都需要“复活”。 【设计意图】了解“复活”背后的创作动机,探究“复活”的涵义。 【本课小结】 王尔德说:吾辈皆处沟渠之中,但无碍你我仰望星空。在 19 世纪末阴霾重 重的黄昏,托尔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