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161450

14《故都的秋》《荷塘月色》对比阅读 课件(共19张PPT)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3次 大小:1480418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7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3-2024
  • cover
(课件网) 教学目标 了解散文常识,掌握行文思路分析的方法。 分析和把握观察景物的角度和表现景物的艺术手法,体会其中融入的情感态度和民族审美心理。 反复诵读,感受语言之美,体会优美语言背后的丰富意蕴。 选取喜欢的景物,借鉴本单元文章的写法,写一篇散文,力争做到情景交融。 1.划分层次法:给全文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2.寻找线索法: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散文常见的线索有:具体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分清了文章线索的归属类型,自然就理清了行文思路。 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解答此类题,首先也要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然后以心理(感情)变化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任务一:初读感知,梳理文脉 散文考点:行文思路分析 行文思路是作者按照一定条理表达思想的路径、脉络,是作品的整体构思布局。 分析方法: 划分层次,归纳层意,根据事件发生发展的各个阶段,梳理出明确的结构思路。 1.划分层次法 2.寻找线索法 3.心理词(感情词)组合法 先找出文章线索,再按照线索归纳梳理。常见线索:事物、人物、中心事件、思想感情、时间推移、空间变化等。 结合文本的层次或线索,以心理(感情)变化 为突破口,用心理词(感情词)串起合理的先后顺序。有的心理词(感情词)可从原文中检索,有的则需要自己概括加工。 1. 自读课文,根据结构图梳理行文思路。 故都的秋 总起 分写 总括 北国的秋 江南的秋 清、静、悲凉 慢、润、淡 记叙 议论 小院秋晨图 秋槐落蕊图 秋雨话凉图 秋日胜果图 人皆感秋 中国人尤甚 非北方不可 南不如北 秋蝉残鸣图 向往 品味 赞美 眷恋 结构层次 内容概括 情感脉络 对比 荷塘月色 难眠想荷塘 出家门 踱小路 赏荷塘 归家门 月下小路 内心独白 月下荷塘图 荷上月色图 荷塘四周图 思古采莲旧俗 怀乡惦记江南 明线:游踪 内容概括 暗线:情感脉络 不宁静 寻宁静 得宁静 失宁静 2. 找出两篇课文的文眼,并结合文本说说你的理由。 文眼:文中最能揭示主旨、升华意境、涵盖内容的关键性词句,它可以是一个字、一句话、一个细节、一缕情丝,乃至一景一物。文眼往往奠定感情基调,确定文章中心。 《故都的秋》 总括北国之秋清、静、悲凉的特点,引出下文具体对故都之秋的描写,提纲挈领,笼罩全篇。 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结构上: 情感上: 写出了作者内心的悲凉,奠定了全文浓厚抒情的基调。 《荷塘月色》 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 结构上: 情感上: 总领全文,以求排遣,才有了下文对“荷塘月色”的描写。 始终笼罩在作者心头,难以摆脱,挥之不去,将淡淡哀愁流露在字里行间,为全文奠定了感情基调。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故都的秋》秋景中渗透着“雅趣”和“物哀”之美,《荷塘月色》之景中笼罩着静谧、朦胧、梦幻之美。 任务二:精读课文,品赏语言 《故都的秋》《荷塘月色》选取的是同一座城市里的景物,前者渗透着“雅趣”和“物哀”之美,后者笼罩着静谧、朦胧、梦幻之美。请在两一篇散文中任选一幅图景,根据表格提示,进行赏析。 景物内容 技巧 作用 描写了...(景物意象),展现了...(概括内容)的画面。 感官 ①展现了景物……特征; ②渲染了……的氛围;③表达了……的感情。 视角 (修辞、表现)手法 语言(用词、句式、语言风格) 景物内容 技巧 作用 描写了荷叶、荷花、荷香、荷波(景物意象),展现了一幅月下荷塘图(概括内容)。 感官 视、嗅、听 ①展现了景物……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