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古代诗歌语言鉴赏 鉴赏古代诗歌语言之炼字炼句 所谓炼字,就是锤炼诗歌中的词语,使之生动、形象、精炼、传神。诗歌的语言都非常精简,因而要想让语言出彩,每一个字、词,诗人或词人们都要很好地斟酌。古人写诗,十分讲究炼字,因为经过作者反复锤炼的关键字词,常常是最能表露诗歌情感和体现诗歌语言艺术的地方,最能体现作者的独具匠心。 从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从炼字角度鉴赏诗歌的语言所占比例非常大。炼字成为了高考古诗鉴赏中命题的一个常见题型,几乎每年都会在试题中出现。 一、炼 字 类型 ①动词。动词的提炼是诗歌炼字的主要内容。诗歌中的动词,一是一般动词;二是活用动词,即由其他词性的词活用过来的动词。如宋祁的《玉楼春》:“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闹”字既是绘景,又是写情,它不仅描绘出了杏花盛开的艳丽景色,还抒发了对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 ②形容词。妙用形容词不仅可以从形、声、光、色等方面点出形象的特点,还能传达出作者复杂的感情。鉴赏形容词,要密切关注其修饰的对象和表露的情感。如王维的《使至塞上》:“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诗中描写茫茫沙漠,用“大”字状其景观;烽火燃起,用“孤”字状其醒目;“长”状其视野所及,黄河杳无尽头。 ③数量词。如杜牧的《江南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这两句诗既写了江南春景的丰富多彩,又用“千里”写了江南入春之地域的广阔。 ④叠音词。如杜甫的《江畔独步寻花七绝句(其六)》:“留连戏蝶时时舞,自在娇莺恰恰啼。”诗中“时时”“恰恰”为叠词。“时时”表明不是偶尔一见,把春意闹的情趣渲染出来;“恰恰”为拟声词,形容娇莺啼鸣的婉转清脆,给人一种身临其境的听觉感受。 ⑤拟声词。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并序》:“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嘈嘈切切错杂弹,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冰下难。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呕哑嘲哳难为听。”诗中用了“嘈嘈”“切切”“间关”“呕哑”“嘲哳”等拟声词,把抽象无形的乐声写得生动传神、具体实在,使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 ⑥副词。副词是对动词、形容词进行修饰限制的词。妙用副词,可以疏通文气,突出呼应,表现委曲,活跃情韵,化板滞为流动,更好地表达诗人的情感态度。如“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月夜,常啼杜宇”-诗人的怨责,强化他漂泊异乡之悲 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中“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渐欲”表现出繁花纷纷扑面而致使诗人越来越产生眼花缭乱的感觉,“才能”表现诗人对春草初生的欣喜和爱怜之情。 ⑦渲染颜色的词。诗中表现颜色的词语可以给人以色彩感和画面感,从而渲染气氛,烘托感情。欣赏时,首先要善于抓住能表现鲜明对比的色彩词语,体会诗歌流露的感彩。如姜虁的《扬州慢》:“过春风十里,尽荠麦青青。”作者以昔日十里扬州路上的繁盛与如今的荠麦青青形成鲜明的对比,以突出眼前的荒凉。 ⑧体现修辞手法的词。含有修辞手法的字词比较容易进入命题人的“法眼”,成为命题对象。如“云破月来花弄影”,一个“弄”字写活了月下之“花”,尽显拟人之妙处。 一、常见三种方法 1.套用法。试题中常见“炼字”有两种。一是动词。动词的使用常常能起到画龙点睛的效果,可使诗歌的意象化静为动,更加形象生动,具有动态美。二是作为修饰语的形容词、虚词等。巧用形容词可绘景摹状,化抽象为具体,变无形为有形,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触其物、如临其境。 2.删换法。先整体把握诗歌中某一句的内容,然后再把该句中的关键字删去或换成另外一个字,看其内容及表达效果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而这个变化就体现了该字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