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308314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同步练习(含解析)高中历史统编版(部编版)选择性必修3 文化交流与传播

日期:2025-11-03 科目:历史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43次 大小:3133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文化交流,必修,选择性,编版,统编,历史
  • cover
第1课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与特点 一、单选题 1.下表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部分内容。该表反映出中华文化( ) 中国戏剧 京剧、秦腔、昆曲、湘剧、豫剧、河北梆子、木偶戏、梨园戏、歌仔…… 传统文学 先秦诗歌、汉赋、汉乐府民歌、唐诗、宋词、元曲、小说…… 民间工艺 潮绣、剪纸、风筝、中国结、泥人、千层底…… A.缺乏转型的根本动力 B.维系了中国大一统局面 C.具有博大精深的特点 D.蕴含着明显的民族差异 2.汉武帝时,董仲舒建议汉武帝“立太学以教于国,设庠序(地方学校)以化于邑,渐民以仁,摩民以谊,节民以礼”。这说明他( ) A.注重吸取秦朝灭亡的教训 B.主张治国应外儒内法 C.继承了儒家重教化的传统 D.强调人的社会责任感 3.《尚书》保存了商周特别是西周初期的一些重要史料。据下表可知,当时( ) 人无于水监,当于民监 《尚书·酒语》 民之所欲,天必从之 《尚书·泰誓》 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尚书·泰誓》 惟王子子孙孙永保民 《尚书·梓材》 A.出现了早期的民主启蒙思想 B.神权色彩异常浓厚 C.形成了敬天保民的民本观念 D.儒家思想已经形成 4.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太史伯说:“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达到平衡。孔子、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 A.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B.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C.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 D.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5.愚公移山的故事起源于《列子·汤问》。宋明时期,愚公形象逐渐定型为精诚精神,成为训谕后人的典型形象;而抗日战争时期徐悲鸿笔下的愚公则是中国人民抗战决心的写照。这一变化反映出中华传统文化具有( ) A.多样性 B.包容性 C.独特性 D.凝聚性 6.随着历史的进展,中国文化的内容和占有的空间都不断变化:由黄河流域为核心的“中国”,走向世界文化中的“中国”。每一个阶段,“中国”都要面对别的人群及其缔造的文化,经过不断接触与交换,终于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那些邻居族群的文化,甚至“自己”和“别人”融合为一个新的“自己”。这一论述表明中华文化具有( ) A.起源与发展的本土性 B.博采众长的包容性 C.传承与发展的连续性 D.共同特质的凝聚性 7.春秋战国时期,“王道既微,诸侯力政,时君世主,好恶殊方,是以九家之术蜂出并作,各引一端,崇其所善,以此驰说,取合诸侯。其言虽殊,辟犹水火,相灭亦相生也”。这反映出此时( ) A.私学兴盛促进文化传承 B.君主专制成为学术共识 C.百家争鸣服务现实政治 D.社会动荡推动华夏认同 8.孔子的弟子曾子生活清贫,常着破衣躬亲耕作。相传,鲁国国君为旌表他的德行,派人传令将一座城镇的租税封赠给他。但曾子推辞不受,并做出了“无功不受禄,无德不受宠”的解释。这一典故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内涵中的( ) A.自强不息 B.和而不同 C.有容乃大 D.天人合一 9.道家认为悟道必然伴随着德行的积累,而德行的积累需要在社会生活中由近及远、从身到家,再到乡、邦国与天下的过程中进行。《道德经》载:“修之于身,其德乃真;修之于家,其德乃余;修之于乡,其德乃长;修之于邦,其德乃丰;修之于天下,其德乃普。”这表明道家学说( ) A.强调坚持个人独特的性格 B.蕴含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人文精神 C.具有以民为本的治国理念 D.孕育了中国古代朴素辩证法理念 10.儒家思想对塑造中华民族的性格起到了重要作用。据下表内容可知,两者都( ) 张载 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横渠语录》) 顾炎武 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日知录》) A.关注“人伦物理” B.倡导心外无物 C.主张“格物致知” D.强调社会责任 11.近代前期受“经世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