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29178

1.3自由组合定律(第2课时)(共23张PPT)苏教版2019必修2

日期:2025-11-09 科目:生物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92次 大小:10277174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自由,组合,定律,2课时,23张,PPT
  • cover
(课件网)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第一章 遗传的细胞基础 第三节 自由组合定律 第2课时 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与应用 苏教版2019必修2 核心素养 1.通过对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的了解,认同科学发现的道路上科学家的探索研究精神,理解遗传因子与染色体的关系,渗透物质与结构相适应的生命观念。 2.通过对孟德尔分离和自由组合定律的相互关系的理解,培养归纳与总结的科学思维。 3.通过对自由组合定律应用的学习,渗透学以致用,为社会和生活服务的社会责任。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二、分离定律 和 自由组合定律的关系 目录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资料1 1866年,孟德尔将研究结果整理成论文发表。 直到1900年,三位不同国籍的科学家分别用不同的实验材料进行杂交实验,得出与孟德尔相同的遗传规律,并且重新发现了孟德尔的重要论文,孟德尔的遗传规律才得以大放光彩,这也标志着遗传学的正式诞生。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表型 生物体表现出来的性状。 基因型 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 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 等位基因 结合资料,阅读教材相关内容,说出表型、基因型、等位基因的概念。 如豌豆的高茎和矮茎。 如高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或Dd,矮茎豌豆的基因型是dd。 如D和d。 非等位基因: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如Y和R、y和R等。 相同基因:如D和D、d和d、R和R。 资料2 1909年丹麦生物学家约翰逊提出了“基因”的概念,取代了“遗传因子”;并提出了表型和基因型的概念。 意义: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直接导致了遗传学的诞生。此后,科学家开始以基因的本质和作用原理为中心问题进行深入探究,逐步加深了我们对生命活动本质的认识。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时期 科学家 主要成就 遗传学 的诞生 1859年 达尔文 《物种起源》,提出进化论 1866年 孟德尔 《植物杂交实验》,遗传学第一、二定律 1883年 魏斯曼 提出“种质论”学说 1900年 多位 科学家 用月见草、玉米等做实验材料,证实了孟德尔实验结论。 细胞遗传学时期 1909年 约翰逊 创造了“基因”一词 1933年 摩尔根 基因在染色体上,遗传学第三定律 自交亲本基因型 等位基因对数 子代表型数 子代基因型数 Dd YyRr DdYyRr …… …… …… …… n对基因杂合子 1 2 3 2 4 9 3 8 27 n 2n 3n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回顾本章内容,说出Dd自交后代表型、基因型的种数,YyRr自交后代表型、基因型的种数。推而广之,说出3对等位基因、4对等位基因……n对等位基因自交后代表型、基因型的种数。 相对性状 1对 2对 N对 先杂交后自交,F2性状分离比 3:1 F2表现型种类 2 F1测交 (F1配子比) 1:1 3:1 (3:1)2 =9:3:3:1 (3:1)N 2 22 2N 1:1 (1:1)2 =1:1:1:1 (1:1)N N对相对性状的自由组合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①两对相对性状分别由不同对的遗传因子控制 ③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②F1产生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分离,不同对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F1产生的雌雄配子各有4种(YR,Yr,yR,yr),它们之间的数量比为1:1:1:1 依据资料3试将自由组合定律与减数分裂相联系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资料3 随着细胞遗传学的发展,人们认识到孟德尔所说的一对遗传因子实际上就是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一对等位基因。例如,控制豌豆子叶颜色的Y和y是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种子形状的R和r是一对等位基因。 同源染色体 M和N; P和Q 非同源染色体 M和P; M和Q…… 姐妹染色单体 M1和M2; …… 非姐妹染色单体 M2和N1;M1和P1 同源染色体上的 非姐妹染色单体 M2和N1; 可交叉互换 染色体的相互关系 一、孟德尔遗传规律的再发现 Y Y y y R R r r M1 M2 N1 P1 P2 Q2 M N P Q N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