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443592

5.2《边城(节选)》课件(共44张PPT) 统编版高中语文选择性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2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74次 大小:4206960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选择性,语文,高中,统编,PPT
  • cover
(课件网) 新课导入 生活就是生动地活着,何为生动?当然不是困囿于“柴米油盐酱醋茶”,而是还要有“诗和远方”。生活就像一幅画布,柴米油盐酱醋茶只是它的底色,仅有底色,它是黑白的,我们还需要用诗和远方来点缀它,为它增添鲜艳的色彩,如此它才能绚丽起来,生动起来。所以生活就是一半的人间烟火,一半的诗和远方,恰如梭罗曾言:一个人若生活得诚恳,他一定是生活在一个遥远的地方。每个人心中都有属于自己的诗与远方。 那么,湘西沅水河畔的歌者沈从文,又有怎样的诗与远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湘西,走进《边城》。 1.梳理课文情节,理解“边城”的文化内涵。 2.感受边城的风景美、风俗美、人情美。(重点) 3.结合人物分析、领会作者的创作目的和小说主旨。(难点) 学习目标 目录 壹 知人论世 贰 初读课文 叁 我是主播 肆 主旨探究 壹 知人论世 中国乡土文学之父 原名沈岳焕,湖南凤凰人。我国现代小说家、散文家、文物研究家。1926年开始发表作品,1927年参加新月社。抗日战争爆发后到昆明西南联合大学任教。主要文学贡献在于创造了一种描写特殊民情的乡土文学。沈从文的小说从整体上展现了两种不同的人生形式,即现实的人生形式和理想的人生形式。 《边城》本文成书于1934 年,被誉为“田园诗的杰作”,被誉为“乡土文学之父”。 1916年 1924年 1931年 1946年 1949年 1988年 沈从文投身行伍,浪迹湘川黔交界地区。 1924年12月沈从文在《晨报》副刊发表了一篇小说,初涉文坛。 回到北京大学任教。 在中国历史博物馆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工作,著有《中国古代服饰研究》。 5月10日病逝于北京,享年86岁。 苗汉土三家血统 走南闯北的边城浪子 活在都市的乡下人 没有文凭的北大教授 在国立青岛大学任教, 抗战爆发后到西南联大任教。 一:以湘西生活为题材,通过描写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 二:以都市生活为题材,通过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 短篇小说:《丈夫》、《贵生》、《三三》; 中篇小说:《边城》( “田园诗的杰作”“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 ) 长篇小说:《长河》是其中的代表作。 作品创作 时代背景 1933年夏,沈从文偕夫人游崂山,在一条名叫“九水”的溪边,看到对岸有一个十五六岁的少女,穿一身孝服,先在岸上烧了一堆纸钱,后又从溪里拎起一桶水向来时的方向走去。看着她孤单怜弱的身影,沈从文想到了家乡小辈用河里或井里的水为去世的长辈抹洗尘垢的风俗,想到湘西一些小溪渡口人家常有的家庭格局,以及自己从湘西走出来艰苦奋斗的经历,不禁产生了写作《边城》的冲动。 贰 初读课文 题解边城 边地的小城。指远离城市的边远小镇。 从空间与地位上来看,“边城”是大城市的对立面,是“中国另外一个地方另外一种事情”。是沈从文先生在体会上流社会的腐朽生活和城里人“庸俗小气自私市侩”的风气之后,对其故乡尚未完全被现代物质文明摧毁的淳朴民风的怀念。 。 1.明确字音 泅水(qiú) 茶峒(dònɡ) 傩送(nuó) 氽着(tǔn) 饱蘸(zhàn) 蚱蜢(zhà měnɡ) 鞶鼓(pán) 碧溪岨(jū) 悖时(bèi) 喧阗(tián) 棕榈(lǘ) 糍粑(cí bā) 预习检查 2.解释词语 ①缓促:快慢。 ②拮据:缺少钱,境况窘迫。 ③怏怏:形容不满意或不高兴的神情。 ④平淡无奇:事物或诗文平平常常,没有吸引人的地方。 预习检查 梳理关键 浏览课文,梳理节选部分情节。 (三)湘西过端午的风俗 第三个端午节:边城赛龙舟 (四)翠翠与傩送的相遇 第一个端午节:美丽的邂逅 (五)翠翠与天保的见面 第二个端午节:意外的相识 (六)老船夫对翠翠的试探 第三个端午节:甜美的心事 线索 《边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