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李密 陈 情 表 臣无祖母 ,无以至今日 ,祖母无臣 ,无以终余年 ,祖孙二人 ,更相为命 ,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宋代大学士苏轼曾说: 读《出师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忠; 读《陈情表》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孝; 读《祭十二郎文》不下泪者,其人必不友。 后人说: 读《报任安书》不下泪者,其人必不为人。 1.了解作者及写作背景,梳理并掌握文中的重要实词、虚词、文言句式、文化常识等文言知识点; 2.反复诵读,体会作者以诚恳的言辞请求皇帝允许自己先尽孝后尽忠的思想感情; 3.品味文章以情感人、以理服人的写法,体会文章表达上的委婉与得体。 学习目标: 文体介绍 表属于奏议类,是臣子给君主的书信。起自战国,当时称“书” 。汉代开始把这类文字分为章、奏、表、议四类。 刘勰在《文心雕龙·章表》里说:“章以谢恩,奏以按劾,表以陈情,议以执异。” 表以陈情的共同特点为自下呈上,其中含有诚惶诚恐、反复申告的意味, 如《出师表》也是如此;同时陈情方式可以直陈,也可以曲致,《陈情表》为曲尽其意,曲折委婉地表达暂不出仕的意图。 解题 陈:陈述。 情:实情、感情。 表:古代臣下呈给帝王的一种文书。 禀告自己苦衷的文章 一、是谁陈情? 二、向谁陈情? 三、为何陈情? 四、怎样陈情? 陈情表 一、是谁陈情? 当时李密面临的困境:魏晋之际,改朝换代,“天下多故,名士少有全者”(《晋书·阮籍传》)。 司马氏集团用残酷手段铲除异己,进献《陈情表》前,李密以“供养无主”为由婉辞征召,但被拒绝。面对晋武帝的猜忌,李密可谓出仕也忧,不出仕也忧。 李密(224-287),字令伯,武阳人,自幼丧父,母改嫁,赖祖母刘氏抚养成人。李密侍奉祖母甚孝,故以“孝”名于乡里。李密为人刚正,颇有文名,年轻时曾仕蜀汉,表现出色的外交才能。蜀亡,晋武帝多次召他为官,以故脱辞。祖母死后征为尚书郎。 李密所处的时代,是晋武帝司马炎主政的时候。当时,司马炎灭魏蜀以后,出现了一个极为尴尬的情况,就是诸多前朝讲究名节的知识分子,十分不屑跟司马炎这样的新政权合作。 这其中最著名的是竹林七贤之中的阮籍和嵇康。 阮籍还稍好些,只是消极反抗,司马炎派人登门说亲,他却大醉六十日,以此拒绝。但他内心极为苦闷,总是自己驾车到处游,走到无路可走之处就放声嚎哭。 嵇康则不同,不合作就不合作,立场鲜明,没有讨价还价之处。司马炎派钟会过来请他,他也无动于衷。同为七贤之中的好友山涛推荐他当官,他不但一口拒绝,还公开发了一封跟山涛断绝关系的书信。 司马炎见嵇康软硬不吃,就要挥刀问斩了。嵇康临死前,还弹了一曲《广陵散》,以此谢世。 二、向谁陈情? 魏国后期,魏的实权落在司马氏手里,到魏元帝曹奂咸熙二年(公元265),司马炎逼迫曹奂将帝位禅让给自己,代魏即帝位,改国号为晋,年号泰始,史称晋武帝。他阴险狡诈;生性多疑,又野蛮残暴。 在此之前两年,蜀汉已经灭亡,当时东吴尚踞江左,晋武帝为了安抚蜀汉旧臣,同时也为使东吴士臣倾心相就,以减少灭吴的阻力,对蜀汉旧臣采取了怀柔政策,授予官职,以示恩宠。 三、为何陈情? 1、要供养祖母 2、李密是蜀汉旧臣,故国灭亡才三四年,难免有伤感之情。 3、司马氏以屠杀篡夺的方式夺取得天下,阴险多疑,内部矛盾重重。李密以一亡国之臣,对出仕新朝不能不有所顾虑,而暂存观望之心了,所以他作《陈情表》坚辞。 不幸的是他的这种想法,被晋武帝多少察觉到了,因此“诏书切峻,责臣逋慢”。 三、为何陈情? 四、怎样陈情? 先动之以情,后晓之以理 。 臣密言:臣以①险衅②,夙③ 遭闵凶④。生孩六月,慈父见背⑤;行年⑥四岁,舅夺⑦母志。 臣李密上言:我因为命运不好,幼年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