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597691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下册

日期:2025-09-23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教案 查看:76次 大小:39692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13.2,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2023-2024,学年,统编
  • cover
莫笑他人多束缚,人人都是套中人 ———《装在套子里的人》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夯实字音字形基础知识;概括小说情节;分析作品塑造的人物形象。 2.品味语言,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准确把握人物形象,通过人物语言动作、细节把握人物性格并初步形成表现能力。 3.赏析小说中富有特色的人物刻画,分析小说情节,从小说三要素和塑造人物的手法入手分析人物。 教学重点:把握别里科夫的典型形象,理解其典型意义 教学难点:领会文章用幽默讽刺来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手法 教学过程: 一、自主预学 (一) 【导入设计一】 在高尔基的《海燕》中,作者既描绘了在“乌云和大海之间”“勇敢地”“自由自在地”“高傲地飞翔”的海燕,又描绘了被“那轰隆隆的雷声吓坏了”“胆怯地把肥胖的身体躲藏在悬岩底下”的海鸥和企鹅。其实,在生活中也有许多海鸥和企鹅式的苟且偷安之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样一个典型人才———别里科夫。 【导入设计二】 《装在套子里的人》写于1898年,是俄国著名作家契河夫的代表作之一。当时,白色恐怖笼罩着整个俄罗斯,沙皇政府实行专制统治,这种专制主义,剥夺控制了人们的自由,而且到处都有耳目,稍有越轨,就会遭到无情的迫害,但是,在当时,民主和自由已越来越成为人们的普遍要求。别里科夫这个形象是作家以故乡塔于洛格初级学校的一个教员兼学监狄河诺夫为原型塑造的。契诃夫对黑暗的沙皇专制制度下的知识界做了长期的、深入细致的观察,把知识分子中的"狄河诺夫"们的思想性格和习惯集中起来进行艺术概括,运用夸张的艺术手法,塑造了别里科夫这个世界文学史上少见的典型形象。 (二)任务驱动 1.作者介绍 契诃夫(1860—1904),俄国作家。 契诃夫与法国作家莫泊桑、美国作家欧·亨利并称为“世界三大短篇小说巨匠”。他一生创作中短篇小说题材多样,代表作有《第六病室》《变色龙》和剧本《万尼亚舅舅》《樱桃园》等。 2.写作背景 1881年,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被刺身亡,继位的沙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强了专制恐怖统治。沙皇政府采取一切暴力手段镇压汹涌发展的革命,逮捕流放革命者,查封进步刊物,禁锢人们的思想言论。警探遍布全国,告密者横行,各种反动势力纠合起来,对抗进步的潮流,竭力维护腐朽没落的沙皇统治。《装在套子里的人》这篇小说反映的就是19世纪末沙皇俄国的黑暗现实。 3.题目解读 “套子”是一种比喻说法,就是规矩,是指限制人的思想、行动的各种观念、纪律、法律、制度和生活环境,它对人的要求是“应该怎样,不应该怎样”。 契诃夫以其卓越的幽默讽刺才华为世界文学人物画廊增添了两个不朽的艺术形象———变色龙”和“套中人”。“变色龙”已成为趋炎附势、见风使舵、媚上欺下的代名词,那么“装在套子里的人”又是哪类人的符号象征呢?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近“套中人”,一识其“庐山真面目”。 4.层次结构 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第1—4段)介绍别里科夫的套子式的外表、套子式的生活习惯、套子式的思想性格。可看作序幕。 第二部分(第5—38段) 别里科夫与华连卡套子式的恋爱。分为: 开端:结识华连卡 发展:漫画、骑车事件 高潮:与柯瓦连科争吵 结局:恋爱最后失败 第三部分(39—40段)别里科夫之死,可以看作故事的尾声。 (三)通读全文,梳理文言知识 1.字音识记 胆怯(qiè) 祈祷(dǎo) 辖制(xiá) 憎恶(zēnɡ) 讥诮(qiào) 消遣(qiǎn) 谗言(chán) 搓手(cuō) 契诃夫(hē) 怂恿(sǒng)(yǒnɡ) 2.字形辨认 jí(即)使 jì(既)然 胆 qiè(怯) qū(祛)除 zāo(糟)粕 cáo(嘈)杂 纯 cuì(粹) cuì(淬)火 āi(唉)声叹气 āi(哀)鸿遍野 3.近义词辨析 (1)辖制·挟制 辨析:“辖制”指管束,控制;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