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11187

三 *《画里阴晴》课件(共36张PPT)

日期:2025-05-13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55次 大小:3725243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画里阴晴,课件,36张,PPT
  • cover
(课件网) 画里阴晴 吴冠中 作者简介 吴冠中(1919年~2010年6月25日),江苏宜兴人,当代著名画家,油画家,美术教育家。 学贯中西的艺术大师,几十年来,他一直探索着将中西绘画艺术结合在一起。 最早画的作品多以江南水乡为题材,画面充满诗意,他特别重视点、线、面的结合与搭配。后期他的画风有所变化,在一批反映黄土高原的作品中多用粗线,自成一种意境。 作品《周庄》2016年4月4日以2.26亿港元成交,刷新中国油画拍卖记录。 作品《狮子林》2019年6月2日以逾1.4亿价格成交。 整体感知,理清结构 第一段,由“莫看细雨湿桃花”起笔,先叙述路过故乡的感受。 第二段,承上赞美湿的景色“格外有韵味”。 第三段,转而说明“喜欢画阴天和微雨天的景色”的缘由。 第四段,综上所述,借用“鱼和熊掌可以兼得”作比喻,说明阴和晴两种审美趣味可以并行不悖。 一、细读第一自然段 1.第一段写了什么? 由窗外雨景引出了潘天寿先生的题画诗“默看细雨湿桃花”。 2.窗外是怎样的景色?作者为什么要引用这句题画诗呢? 桃红柳绿,春雨霏霏。 作者把这幅美景比作“浓酣的水彩画”,水彩画给我们透明、湿润的感觉,而“浓酣”不仅告诉我们色彩的浓重,更让我们感受到这雨中春景带给人酣畅淋漓的快感。潘天寿先生的这句题画诗确实与这雨中春景珠联璧合。 3.这句诗中最富韵味的是那一个词? “湿”。作者不仅需要这一词所带来的意境,更需要由这一词来引出“画家的审美触觉”这一话题。可见这一句引用全文的起笔。 湿—承上启下 雨景———湿———阴雨天的意境———绘画艺术 二、朗读课文第二段 1.“衣服湿了,颜色变深,湿衣服穿在身上不舒服,但湿了的大自然景色却格外地有韵味。”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反衬的手法,突出了雨后大自然的美丽怡人 2.为什么湿了的大自然景色格外有韵味? 因为“湿了” “渲染了山林、村落,改变了大自然的色调”,使本来不协调的颜色也协调了起来,使大自然增加了另外一种美感,当然更有韵味。正如苏轼诗中所咏:“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古典诗歌中有很多作品把雨景作为一种审美对象,从中传达一种意境。 渔歌子 张志和(唐)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饮湖上初晴后雨 苏轼(北宋)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约客 赵师秀(南宋) 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 绝句 僧·志南(南宋) 古木阴中系短篷,杖藜扶我过桥东。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 张志和 《渔歌子》 西塞山前白鹭飞, 桃花流水鳜鱼肥 。 青箬笠,绿蓑衣, 斜风细雨不须归。 欣赏几幅中国的水墨画,体会水墨画的特点。 水墨画 苏轼 《饮湖上初晴后雨》 水光潋滟晴方好, 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妆浓抹总相宜。 风雨归舟图 可见,在对雨意的独特感悟上作者并不缺少知音。确实,那风情雨意曾被多少文人骚客化入文意,化为诗意。“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丝丝杨柳丝丝雨”,“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历来的中国的画家更是爱画 。 “斜风细雨不须归”的诗境。中国的诗者、画家都从雨中找到了别具风格的意境。这微风细雨已不再是自然现象,而有着浓浓的文化意蕴,有着万般风情。 画风有何不同? 西洋的水彩画 中国的水墨画 画风有何不同? 西洋画重形似,而中国画重神韵;西洋画是写实的,中国画是象征的。中国画追求传神,追求意境,画的是心中的景,而非眼中的景。雨湿的山水草木有着别样的韵味、情调,表达着不同的意境。所以被内心有着深深的传统文化情结的作者所赞赏,并融入他的绘画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