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32137

2.2《红烛 》任务式教学课件 (共33张PPT)2023-2024学年统编版高中语文必修上册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课件 查看:43次 大小:4555173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12
必修,语文,高中,统编,学年,2023-2024
  • cover
(课件网) 《红烛》 同一个物象被不同的情感或哲理所包裹,会变成不同的意象 何为意象? 象,指的是物象,意,指的是情感或者哲理。 意象的特点? 学习目标: 1.理解“红烛”的象征意义,学习诗人献身祖国、勇于自我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本诗运用的表现手法,掌握这些表达技巧的表达效果。 3.通过学习本课,掌握抓住关键词语赏析诗句的方法。 知人论世 闻一多(1899—1946),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1912年考入清华大学留美预备学校。1916年开始在《清华周刊》上发表系列读书笔记。1925年3月在美国留学期间创作《七子之歌》。 1932年离开青岛,回到母校清华大学任中文系教授。1937年7月随校迁往昆明,任国立西南联合大学教授。1946年7月15日在云南昆明被国民党特务暗杀。 他的诗具有极强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气质。代表作《红烛》、《水》具有沉郁奇丽的艺术风格,整齐、和谐的艺术表现,影响颇大。 写作背景 这首诗写于1923 年。诗人准备出版自己的第一部诗集,在回顾自己数年来的理想探索历程和诗作成就时,写下了这首名诗《红烛》,将它作为同名诗集《红烛》的序诗。 其时,诗人身在远离祖国的大洋彼岸,这个被五四运动的洪流冲激过的、从“世家望族、书香门第”里挣脱的书生,与当时千千万万的青年知识分子一样,面临历史的选择,思考着人生和自我的价值。一颗赤子之心跳荡在他的胸腔,迸发出炽烈的爱国热情。位卑未敢忘忧国,一介书生又何辞?尽管当时他的追求常常与痛苦、失望相伴,一度还曾陷入迷惘,但是,诗人的真诚、耿直却是毋庸置疑的,这在《红烛》诗中是有充分体现的。 1923年1-9月大事记 1月———孙中山发表《中国国民党宣言》。共产国际执行委员会通过相关决议,促进了第一次国共合作。 2月———京汉铁路工人在郑州举行工会成立大会,遭到中国直系军阀吴佩孚的武力阻挠,总工会遂发动全路工人于2月4日实行总罢工。京汉铁路总工会江岸分会委员长、共产党员林祥谦及武汉工团联分会律师施洋英勇就义。亦称为“二七惨案”。 3月———孙中山在广州重新组成大元帅府。胡适大力提倡研究国学。 4月———毛泽东创办《新时代》杂志。北京发生军警闹饷事件。冯玉祥率兵包围国务院。 5月———临城发生惊动中外的火车大劫案。 6月———长沙日军枪杀平民。中共在广州召开中国共产党第三次全国代表大会。 7月———中国共产党机关刊物《前锋》月刊第一期出版,陈独秀发表《中国农民问题》一文。 8月———鲁迅第一部小说集《呐喊》由北京新潮社出版。 9月———闻一多诗集《红烛》出版。 风起云涌的时代! 示 范 朗 读 整体感知 任务一:朗诵课文 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情感 文艺评论中总能看到一个术语,叫做“意象解构”,它指的是诗人经常将一个完整的意象,分解成几个不同的部分来表情达意。如“丁香”在戴望舒笔下,就被分解成“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颜色、味道、气质三个部分。 请大家找出“红烛”这个意象在闻一多的诗中主要被解构成了哪几个部分,不同的部分有什么样的象征意义。 任务二: 整体感知 诗人从四个方面观察、描写这支红烛 色 光 灰 泪 整体感知 蜡炬成灰泪始干 ———李商隐 诗人用李商隐的诗句“蜡炬成灰泪始干”作为引子统领全篇,不仅引出了诗歌的演说对象,也概括了诗歌的主旨,是诗歌的主题所在、中心所在。 红烛一般在什么样的场合出现? 古代文化中,红烛常见于婚礼祝寿等喜庆的场合。 今天这首诗,却会让我们看到红烛的另一种面貌。 红烛之色 问题1:蜡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