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课件网) 茅盾在《阿Q正传》仅仅登到第四章的时候,便洞察到了这部小说的伟大价值:“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是呵,他是中国人品行的结晶呀!”一语道破这部中篇小说的伟大与不朽。 莫言在接受采访时说道:“如果我能写出一部类似于《阿Q正传》在中国文学史的地位的这样一个中篇,那我愿意把我所有的小说都不要了。” 陈平原:中国小说自来无史,有史自鲁迅始。 一位让世人振聋发聩的觉醒者! 鲁 迅 阿Q的取名来由 象形———Q”字母的小尾巴,就像清朝人的辫子(英国人称其“big tail”)。 阿贵的音近(绍兴口音)———鬼“(Q为音近,取代具体,代表的是一个群体的人格品行)。 指章回体小说、评书等的正文。 这篇小说模拟古代史传,以“传”的形式构成全篇,“正传”之名也出自“小说家言”,本文是“为小人物作传”,“传主”是一个无名无姓的普通农民阿Q。 某报刊上有这么一则外国笑话:说一个人在路上丢了钱会怎么表现。美国人会兴师动众地报警,英国人会满不在乎继续赶路,德国人会在原地仔细寻找再寻找,日本人会马上回家面壁思过而耿耿于怀。 中国人呢? 他(她)会说:谁捡着钱只能买药去。 这正印证了电影《阿Q正传》末尾说的那句话——— “阿Quei还是有后代的,而且子孙繁多,至今不绝。” 写作背景 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中国内忧外患,政治腐败,民众愚昧,中华民族面临灭亡的危险。而以孙中山为首的少数有志之士,披荆斩棘,浴血奋战,试图挽救危亡的中国。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但它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的伟大任务。资产阶级把有强烈革命要求的农民拒之门外。因此,广大农民在革命之后,仍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残酷剥削和压迫之下,承受着政治上的压迫,经济上的剥削和精神上的奴役。 写作背景 封建统治者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采取暴力镇压和精神奴役的政策,利用封建礼教、封建迷信和愚民政策。在阿Q身上,可以看出封建精神奴役的“业绩”和被奴役者严重的精神“内伤”。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历史,是受帝国主义侵略和掠夺的屈辱史,封建统治阶级在这种特殊的历史下形成一种变态的心理,一方面对帝国主义者奴颜婢膝,表现出一副奴才相;另一方面对自己统治下的臣民又摆出主子的架子,进行疯狂的镇压,凶狠地盘剥。鲁迅不止一次地对这种畸形变态心理作出概括:“遇见强者,不敢反抗,便以‘中庸’这些话来粉饰,聊以自慰。所以中国人倘有权利,看见别人奈何他不得,或者有‘多数’作他护符的时候,多是凶残横恣,宛然一个暴君,做事并不中庸。”他们对帝国主义侵略已到了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的地步,但偏要自称“天朝”,沉醉在“东方的精神文明”中,鼓吹中国文明“为全球所仰望”。已经到了死亡的边缘,却追求精神上的胜利。这一思想深深毒害着处于下层的劳动人民。 写作背景 统治者的“精神胜利法”和对人民进行的封建麻醉教育,正是造成劳动人民不觉醒的精神状态的麻醉剂。这种麻醉剂只能使劳动人民忘却压迫和屈辱,无反抗,无斗志,永远处在被压迫、被剥削、受毒害的状态中,成为封建统治者的奴才和顺民。 鲁迅以思想家的冷静和深邃思考,以文学家的敏感和专注,观察、分析着所经历所思考的一切,感受着时代的脉搏,逐步认识自己所经历的革命、所处的社会和所接触的人们的精神状态。这便是《阿Q正传》基本的写作背景。 作品简介 情节 章节 内容 序幕 序 无姓无名叫阿Q 有理有据归正传 开端 优胜纪略 自尊自负充阔人 自轻自贱打虫豸 续优胜纪略 怕硬等候哭丧棒 欺软羞辱小尼姑 发展 恋爱悲剧 渴望恋爱戏吴妈 横遭毒打订条约 生计问题 断生计迁怒小D 偷萝卜聊慰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