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652244

江苏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3月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PDF版含解析)

日期:2025-09-24 科目:语文 类型:高中试卷 查看:19次 大小:41421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5
江苏省,2024届,高三下,三下,学期,3月
  • cover
绝密★启用前 总的来说,李、杜、苏、辛的作品,不仅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而且具有提升读者人格境界的作用。阅读唐诗宋词 2024 年江苏高考语文考前模拟试卷 中的典范作品,可以在审美享受中不知不觉受到诗人人格境界的感染,这个过程就像杜甫所描写的成都郊外的那场 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学校:_____姓名:_____班级:_____考号:_____ (摘编自莫砺锋《在读诗读人中感受万千气象》)材料二: 注意事项: 中国古代文学创造了一个审美的世界,古代的优秀作家们不仅拥有高超的审美鉴赏力,更有高超的审美创造力,体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 在古代文学家们看来,审美创造的最高境界是得意而忘言,所谓“但见情性,不睹文字”。他们共同思考的一个问 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试卷上无效。 题就是:具体的语言文字,究竟如何才能创造出最高的审美境界?他们认为,言是文学手段,意是文学目的,文学 3.考试结束后,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手段固然重要,但不能因为手段重要而忽略了目的重要。一方面要通过手段到达目的,一方面又要通过否定手段来 强化目的。对创作者而言,文学创作最终呈现的美,不是“言”这个手段之美,而是“意”这个作品之美。对接受 者而言,要领悟到这个美、这个意,就要披文入情,唯意是求,不能拘泥于语言文字之美而忘记了“意”这个根本 第 II 卷(非选择题) 之美。 因此,当作家创造出文学作品之后,当读者开始全身心地关注作品之美而完全忽略了文学手段之美时,文学作品的 一、现代文阅读:本大题共 9 小题,共 35 分。 审美创造才真正全部实现,这样的文学审美创造才是成功的。从某种意义上而言,文学手段只有充分否定了自己,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才能实现文学作品之美,对手段否定的越彻底,对作品的创造就越成功。这是具有鲜明中华民族特色的审美智慧与 材料一: 审美创造观,其思想渊源依然要追溯到儒道两家的文辞观与言意观中,所谓“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孟 唐诗宋词对于现代读者到底有什么价值?我们先来看唐诗宋词到底写的是什么内容。中国古典诗歌有一个最古老的 子》),“筌者所以在鱼,得鱼而忘筌……言者所以在意,得意而忘言”(《庄子》)。显然,言与意的审美智慧 纲领,就是“诗言志”。到了西晋,陆机在《文赋》中又提出“诗缘情”。有人认为二者是对立关系,但是初唐孔 反映的就是中华民族特有的辩证思维方式。 颖达在《春秋左传正义》中说得很清楚:“情志一也。”情志就是指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包括对生活的感受和思 滋味与意境,是中国古代文学特有的审美范畴,它是从文学品鉴与接受的角度,对文学文本审美感受的高度概括, 考,也包括对万事万物的价值判断。唐诗宋词的内容跟现代人没有距离,因为其中表达的那些内容都是普通人的基 体现出中华民族特有的审美智慧。与西方美学不同,“味”这个词在中国古典美学中并不专指感官的味觉或嗅觉, 本情感、基本人生观和基本价值观。比如喜怒哀乐,比如对真善美的追求,比如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对保家卫 而是指在视觉、听觉、味觉、嗅觉、触觉的基础上,感官愉悦与审美、精神愉悦的共同感受。在古代文学家们看 国英雄行为的赞美,唐宋人如此,现代人也如此。所以唐诗宋词中典范作品所表达的内心情感、思考和价值判断可 来,五官的感觉是相通的,感官的享受与精神的享受也是彼此相融的。“滋味”说反映了中华民族注重体验,注重 以传递到今天,启发我们更细致地品味人生意义和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