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件编号19752302

五《故都的秋》课件(共26张PPT)高教版中职语文基础模块上册

日期:2024-05-20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19次 大小:376852Byte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1/9
模块,基础,语文,中职,高教,PPT
  • cover
(课件网) “故都”两字指明描写的地点,含有深切的眷恋之情,也暗含着一种文化底蕴;“秋”字确定描写的内容,与“故都”结合在一起,暗含着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融合的一种境界。题目明确而又深沉。 故都的秋 作者介绍 郁达夫, 原名 ,字 ,浙江富阳人,中国现代著名小说家、散文家、诗人。1921年6月,与郭沫若等人在东京酝酿成立了新文学团体“ ”,代表作品《 》《 》和《薄奠》、《迟桂花》等,1930年3月,中国左翼作家联盟成立,为发起人之一。 郁文 达夫 创造社 沉沦 春风沉醉的晚上 从1921年至1933年,郁达夫曾用相当大的精力参加左翼文艺活动并进行创作。由于国民党白色恐怖的威胁等原因,郁达夫从1933年4月由上海迁居杭州,1936年离杭州赴福州,在杭州居住了近三年。在这段时间里他思想苦闷,创作枯竭,过的是一种闲散安逸的生活。“在家吃点精致的菜,喝点芳醇的酒,睡睡午觉,看看闲书,不愿将行动和平时有所移易;总之是懒得动。”(《住所的话》)在这二三年间,郁达夫的确花了许多时间到处游山玩水,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为了排遣现实带给他的苦闷和离群索居的寂寞。在游山玩水的过程中,写了许多游记。在杭州期间,郁达夫提倡静的文学,写的多是“静如止水似的遁世文学”。1934年7月,郁达夫“不远千里”从杭州经青岛去北平,再次饱尝了故都的“秋味”,并写下了优美的散文———《故都的秋》。 写 作 背 景 识记字音 混混沌沌( ) 潭柘寺( ) 槐树( ) 扫帚( ) 落蕊( ) 一椽破屋( ) 廿四桥( ) 蟋蟀( ) 嘶叫( ) 平平仄仄( ) 普陀寺( ) 譬如( )颓废( )鲈鱼(  ) dùn zhè huái sào zhou ruǐ chuán niàn xī shuài sī zè tuó pì tuí Lú 整体感知: 1、作者对“故都的秋”整体印象是怎样的?  整体感知 秋天,无论什么地方的秋天,总是好的;可是啊,北国的秋,却特别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整体印象: 清 静 悲凉 整体感知: 2、郁达夫先生对北平的秋天是什么情感?  整体感知 我的不远千里,要从杭州赶到青岛,又从青岛赶上北平的理由,只不过是想饱尝一尝这秋,故都的秋味。秋天,这北国的秋天,若留得住的话,我愿意把寿命的三分之二折去,换得一个三分之一的零头。 第一部分(1、2):将南国之秋与北国之秋做对比,表达对北国秋的感受和向往。 第二部分(3-12):按照清、静、悲凉的三个层次,逐一描绘故都清秋的景色。 第三部分(13、14):通过南北对比,表达了对北国秋的赞美和眷恋之情。 文章结构   分析第一部分: 北国的秋与南国的秋有什么特点?  江南,秋当然也是有的,但草木凋得慢,空气来得润, 天的颜色显得淡,并且又时常多雨而少风;一个人夹在 苏州上海杭州,或厦门香港广州的市民中间,混混沌沌 地过去,只能感到一点点清凉,秋的味,秋的色,秋的 意境与姿态,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秋并 不是名花,也并不是美酒,那一种半开、半醉的状态, 在领略秋的过程上,是不合适的。 北国之秋:清、静、悲凉 南国之秋:慢、润、淡 1-2段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静对牵牛花的蓝朵 细数一丝一丝漏下来的日光——— 清爽 静谧 衰败 沧桑感 悠闲 秋草 残破 品秋味 画面中是如何体现“清、静、悲凉”的特点的? 说到牵牛花,我以为蓝色或白色为佳,紫黑色次之,淡红者最下。最好,还要在牵牛花底,叫长着几根疏疏落落的尖细且长的秋草,使作陪衬。 这反映了作者怎样的心情? 思考与探讨 蓝色、白色———冷色 疏疏落落、尖细且长 孤寂、落寞的情怀 很高很高碧绿的天色 ——— 一椽破屋 ——— 破壁腰 ——— 青天下驯鸽的飞声—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