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初中数学课件、教案、试卷中心
用户登录
资料
搜索
ID: 19784922
第20章 20.2.2 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的选用 课件(共29张PPT)+教案+学案+单元整体教学分析
日期:2025-02-23
科目:数学
类型:初中教案
查看:37次
大小:278886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张
教学
,
整体
,
单元
,
学案
,
教案
,
PPT
中小学教育资源及组卷应用平台 学 科 数学 年 级 八年级 设计者 教材版本 华师大版 册、章 八年级下册 第20章 课标要求 进一步理解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等统计量的统计意义;会计算加权平均数,理解“权”的意义,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趋势;会计算极差和方差,理解它们的统计意义,会用它们表示数据的波动情况;能用计算器的统计功能进行统计计算,进一步体会计算器的优越性;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进一步感受抽样的必要性,体会用样本估计总体的思想;从事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数据得出结论的统计活动,经历数据处理的基本过程,体验统计与生活的联系,感受统计在生活的生产中的作用,养成用数据说话的习惯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内容分析 初一学习了收集、整理和描述数据的常用方法,将收集到的数据进行分组、列表、绘图等处理工作后,数据分布的一些面貌和特征可以通过统计图表等反映出来。为了进一步了解数据分布的特征和规律,还需要计算出一些代表数据一般水平(典型水平)或分布状况的特征量。对于统计数据的分布的特征,可以从三个方面来分析:一是分析数据分布的集中趋势,反映数据向其中心值(平均数)靠拢或聚集的程度;二是分析数据分布的离散程度,反映数值远离其中心值(平均数)的趋势;三是分析数据分布的偏态和峰度,反映数据分布的形状。这三个方面分别反映了数据分布特征的不同侧面。根据《标准》的要求,本章主要学习分析数据的集中趋势和离散程度的常用方法(平均数、中位数、众数、极差和方差),从而就前两个方面研究数据的分布特征. 学情分析 已掌握了一定的数据处理的方法,会用笔或计算器求一组数据的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能利用它们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并能初步选择恰当的数据代表对数据作出自己的评判.学生活动经验基础:学生在本章的学习活动中,解决了一些相关的实际问题,获得了从事统计活动所必须的数学方法,形成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学习方式,积累了一些数学探究活动的经验. 单元目标 教学目标初步经历调查、统计、分析、研讨等活动过程,在活动发展学生综合运用统计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掌握数据收集和整理的基本概念、技能和方法,培养学生对数据的敏感性和分析能力,以及提高学生的数据处理和表达能力.(二)教学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掌握平均数、中位数和众数,会用样本平均数、方差估计总体的平均数、方差.能够了解常见的数据收集方法,能够进行数据收集,包括采集数据、整理数据和存储数据.教学难点:能够对数据进行合理的解释和表达,如制作数据报告和数据图表.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思维,通过数据分析和解释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 单元知识结构框架及课时安排 (一)单元知识结构框架1.教材特点分析:(1)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相关内容的衔接对于分析数据集中趋势的三种统计量,学生在第2学段已经有所接触,已经会求平均数、众数、中位数,对它们可以表示数据的不同特征有所体会;《标准》在本学段要求“会计算加权平均数,能选择适当的统计量表示数据的集中程度;会计算极差方差,会表示数据的离散程度”,即在第2学段的基础上,学习利用加权平均数刻画数据的集中趋势以及用极差、方差刻画数据的离散程度等。根据《标准》的这个特点,本章在编写时,注意与前两个学段的衔接,将三个学段的相关内容,在分析数据的这个大背景下统一起来,在对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进行整理的基础上学习新的知识。这样的一种编写方式,将三个学段的学习连成一个相互联系、螺旋上升的整体。因此,教学中要注意对已有知识的复习,在复习的基础上学习新内容,使学生对于分析数据的知识和方法形成整体认识。、准确把握教学要求对于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
立即下载
免费下载
(校网通专属)
登录下载Word版课件
同类资源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25.3解直角三角形同步测试-沪教版(含解析)(2025-02-21)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25.3解直角三角形-沪教版(含解析)(2025-02-21)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第26章第一节 二次函数的概念-沪教版(含解析)(2025-02-21)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25.4 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沪教版(含解析)(2025-02-21)
九年级数学上册试题 25.2求锐角的三角比的值-沪教版(含解析)(2025-02-21)
上传课件兼职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