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 19790461

3.4《促织》课件+教案

日期:2025-05-21 科目:语文 类型:课件 查看:23次 大小:29740077B 来源:二一课件通
预览图 0
促织,课件,教案
    课题:促织 【教学目标】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通过了解作者生平、时代背景,理解本文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相结合,以前朝“治世”殃民之事揭露“康熙盛世”黑暗现实的创作构思。 【教学重难点】 1、掌握重点的文言实词、虚词,归纳一词多义、词类活用现象; 2、理清本文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情节,品味人物描写细腻传神的语言; 3、理解本文的写作目的和现实意义。 【教学过程】 一、课程导入 提问:假如别人用一匹骏马和你换一只小虫,你愿不愿意换呢? 这个虫子就是促织,俗名蟋蟀,性好斗。明宣德年间,宫中斗促织戏风靡一时。 《促织》是《聊斋志异》中的名篇,作者通过写成名一家被官府逼迫交纳蟋蟀以致倾家荡产,但又终于致富的故事,深刻揭露了封建徭役的残酷,辛辣讽刺“一人飞升,仙及鸡犬”的丑剧,有深刻的社会意义。 二、新课讲授 1、作者简介 (1)蒲松龄(1640—1715年),清代文学家。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 (2)作者作品 蒲松龄20岁左右开始创作文言短篇小说集《聊斋志异》,40岁左右基本完成,以后不断有所修改和增补,直到死前为止。 这部作品是他一生心血的结晶,共有短篇小说431篇,其内容大致有四部分: 一是爱情故事,占据着全书最大的比重,故事的主要人物大多不惧封建礼教,勇敢追求自由爱情。这类名篇有《莲香》《小谢》《连城》《宦娘》《鸦头》等。 二是抨击科举制度对读书人的摧残。作为科举制度的受害者,蒲松龄在这方面很有发言权,《叶生》《司文郎》《于去恶》《王子安》等都是这类名篇。 三是揭露统治阶级的残暴和对人民的压迫,极具社会意义,如《席方平》《促织》《梦狼》《梅女》等。 四是阐释伦理道德的寓意故事,如《画皮》。 2、写作背景 清初统治者注意整顿吏治,但不能彻底扫除贪官污吏,更不能消灭阶级矛盾与阶级斗争。蒲松龄写作的《聊斋志异》,从侧面反映了清初统治者对人民的镇压与剥削。他用大量篇幅描写了封建官吏横行无忌,豪绅恶霸鱼肉乡里,底层人民大众哀告无门的社会面貌,从而揭示了封建社会农民阶级与地主阶级之间的矛盾。 3、解题 促织,俗名蟋蟀、蛐蛐,性好斗,后腿粗壮,善于跳跃。唐宋以来 ,从宫中到民间,斗蟋蟀的游戏靡然成风。 4、情节结构 5、基础知识:梳理字音、字形 三、赏析内容 1、第1段———起因:朝廷征虫,百姓破产 (1)重点字词、译文 (2)文章开头交代“宫中尚促织之戏”“岁征民间”的情节有何用意? 明确:点题,点明故事的起因,揭示矛盾产生的社会根源。“宫中”二字把矛头直指封建最高统治者,为主人公成名一家悲剧性的遭遇做铺垫。 2、第2段———开端:成名寻虫,山穷水尽 (1)重点字词、译文 (2)第2段写成名因“征促织”而遭受的苦难,表现了成名什么性格特点? 明确:表现了他“迂讷”、忠厚的性格。 3、第3段———发展:成妻卜虫,暗合心事 (1)重点字词、译文 (2)写成名妻子求神有什么深刻用意? 明确: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符合民众的欣赏水平,使小说具有神怪色彩,更有趣味;人只有在陷入绝境的情况下才去求神,求神可以给人精神寄托,不至于绝望。反映了成名一家在现实中已走投无路;求神问卜得促织这个情节于波澜中显平稳,推动了故事情节的发展。 4、第4段———发展:成名得虫,柳暗花明 (1)重点字词、译文 (2)赏析捕捉促织的动词。 明确:通过一系列的动作描写,表现了成名搜寻之细,用心之苦,语言生动细腻。 在绝望中,成名按图苦搜,终获佳品,解脱苦难有了希望,第一层波澜趋向平息。 5、第5段———高潮:成子失虫,波澜又起 (1)重点字词、译文 (2)“失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