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题3《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教学目标 1.了解二氧化碳在生活中的某些用途和性质。 2.学会用实验探究的方法学习二氧化碳的性质。 3.通过实验,学会合作与交流。 4.感知化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二氧化碳的性质及培养学生科学探究能力。 2.难点: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的探究,增强学深实验探究能力。 教学方法:师生协作互动、分组实验讨论、多媒体辅助 教学用品 1.仪器:集气瓶(5只)、装有高低蜡烛的烧杯(4套)、小烧杯4只、小喷雾器2只、镊子2把、软塑料瓶8只、石蕊染成紫色的小花数朵等。 2.用品:大理石、稀盐酸、稀醋酸、澄清石灰水、石蕊、蒸馏水、8个塑料瓶盛满二氧化碳、可乐、干冰等。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置目的 情 景 导 入 1、导入: 同学们,你们喝过可乐么?你知道可乐中是什么气体么?我们如何通过实验的方法验证可乐中的气体? 看来同学们对二氧化碳有一定的了解,但是还不够完善,所以今天老师想和同学们一起通过实验,了解更多的有关二氧化碳的知识。 板书:课题3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二氧化碳在空气中的含量相对较少, 通过在日常生活中对二氧化碳了解,说说它有哪些性质?(教师对同学回答的结果在副板书上板书) 可能是二氧化碳导致的 学生可能回答: 1、无色无味气体 2、二氧化碳易溶于水 3、二氧化碳能使澄清的石灰水变浑浊 4、二氧化碳不支持燃烧等等 根据学生已有的经验,验证猜想结果,让学生体会学习是为了应用。 联系生活,使学生立即陷入积极的思考,充分调动学生的求知欲 实 验 探 究 实 验 探 究 过渡讲解:同学们刚才说出了关于二氧化碳的很多性质,都正确吗?想不想验证?下面我们就来进行验证。 首先请同学们看课本113页实验6-3、实验6-4介绍两个实验的操作要点,然后仔细观察老师做实验,看看有什么现象发生。 提问:二氧化碳溶于水的过程、二氧化碳的密度比空气大能否观察出来?我们常把这种看不见的转化为看得见的现象,叫做化隐性为显性,比如瓶子变瘪。今后我们还会有更多的这类实验。 板书:二氧化碳的物理性质 二氧化碳是一种无色无味的气体,密度比空气的密度大。 过渡:展示一瓶刚刚做的变瘪的瓶子,大家再想想,瓶子变瘪除了二氧化碳溶于水使其变瘪还有没有其他的可能情况呢?比如它们反应了吗?能不能看到?需要把这种隐性转化为显性。怎么显性呢?接下来就是鉴证奇迹的时刻。 演示将变瘪的瓶子中的液体取出滴在石蕊小花上,观察现象。小花为什么会变色呢? 原来老师在小花上事先用石蕊润湿并晒干。(简单介绍石蕊)边介绍边演示向石蕊中加醋酸的变化情况。 再次提问:是什么使石蕊变色的呢? 实验探究二: 请同学们认真思考,可能是什么物质使石蕊变色的?请同学回答。 教师请学生完成实验:分别用2朵干燥的石蕊小花放在盛有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直接喷水,注意用一朵小花做对比,观察现象,分析结论。(注意引导学生) 将石蕊小花喷水后放入盛二氧化碳的集气瓶中,再观察,分析。 讲解:石蕊这种物质遇到呈酸性的物质才能变成红色,那么说明二氧化碳和水在一起能不能生成一种呈酸性的物质,如果能,是什么物质呢?(可引导学生阅读课本P118得出原因) 板书:二氧化碳与水发生反应。 事实是二氧化碳和水的生成物碳酸使石蕊变色的。 问题情境:在化学实验室中常有硫酸,盐酸等,但很少有碳酸,知道为什么吗? 实验:把变色的小花用电吹风烘干,观察现象。并书写化学方程式。 回顾刚才的实验,到底是什么使石蕊小花变色的时是怎么做的,从而得出获得化学知识时还会用到对比法。 过渡:刚才我们讲解的都是气态的二氧化碳,那固态二氧化碳又是怎么样呢?(观察手中的干冰,了解固体二氧化碳的情况。)。为了让学生更好地了解干冰的走进 ... ...
~~ 您好,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 ~~